美文网首页人物中国传统文化
单霁翔: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单霁翔: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作者: 张青木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00:06 被阅读40次

    在故宫,有位看门人,他历时五年,走遍了全故宫9371间房,成为紫禁城建立六百年以来的历史第一人,可以说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故宫。

    他是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人们喜欢称他为单院长,因为他,才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故宫。

    单霁翔: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最先让我们了解故宫的并不是单院长,而是2016 年那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单院长说这部片子出来后在网上很火,最令他感动的是,70%点赞的都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

    “我以为这些孩子们喜欢看那种打打闹闹,蹦蹦跳跳,拥拥抱抱的片子,其实真正喜欢的还是这种有文化内涵的片子。”

    单霁翔: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01

    择一事,终一生。总会有些人,只要认定了一件事,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这部记录片里,木器修复组的师傅史连仓老师,从三岁开始,就住在故宫边上了。

    他的父亲曾经也是故宫文物木器修复组的一员,把自己一生的美好时光都献给了故宫博物院,献给了国家文物的修复工作。

    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史连仓从小便跟着父亲干一些木工活,继承了父亲的工作技艺,传承了老一辈的工匠精神,也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向了木工匠人的道路。

    在1982年,史连仓的父亲从故宫木器组退休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接班进入了木器组。

    从小到大,在他过去这五十多年的时光里,几乎全都在故宫这个狭小的修复室里度过了。

    木器修复不只要修复残破的身体,还要竭力保持它千年前的原始风貌,这不仅考研修复师的审美,还十分考验修复师的能力。

    他现在成为木器修复组的老师傅,就像当年他父亲那样,正认真教导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投入到这场浩大细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他把毕生经验倾囊而出,一生就只做了这一件事。

    史连仓同他的父亲一样,和过往所有的匠人们一样,是万千中华儿女中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一员,和我们一样会被工作里的问题所困扰,和我们一样被工作折磨到彻夜难眠,但还是选择坚持走下去。

    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文化,或许只有在故宫,人们还能有幸窥得一貌。

    文化传承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的,因为有了修复者们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才能在故宫的展览中,与千百年前的文物进行一场时空的对话。

    02

    在诺大的故宫,不止要修复数以万计的文物,还有众多的古建筑等着人们的修缮。

    乾隆花园位于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侧,它又被称为宁寿宫花园,这是乾隆在晚年间,给自己找的一处养老休憩之所。

    乾隆花园呈狭长型,南北有160多米长,却只有37米宽。里面亭台楼阁分布错落有致,花木山石相得映彰,虫鸟鱼蟹悠然自得。

    花园的内容纷繁复杂,建筑样式多样,修复它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整个花园的修整预计在七年内完成,时间不长甚至还很紧张。

    对于古建筑群,就是放大版的文物,每一道工序都要详细的记录,每一道修补都需精准测量,每一件工艺都要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来进行修复。

    从墙上摘下的牌匾、楹联的、屏风,修复之后都要一毫不差地摆放到原来的位置。

    就是这样缓慢又严谨的修复工程,故宫里的建筑物,就这样一栋一栋被这些心灵手巧的修复者们修好了。

    而就在前不久的《上新了故宫》节目中,文创产品的开发员们带人们走进了故宫最大的戏台——畅音阁。

    时隔多年,畅音阁的戏台上又响起了六百多年前的戏曲,我们梦回大清,来一场与古人戏曲文化的比拼。

    这一切,实现得太不容易。

    03

    钟表修复组的王津老师,是被观众最为喜欢的修复专家之一。

    在他手中,西洋钟表跨越几百年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300年前的西洋钟表,表针到他手里后竟然还能走得准,溪水要流,小鸟要叫,到点还能敲钟,背景还有音乐。

    网上的朋友都称王津老师是男神,不只是惊叹他那一双巧手,还有他对工作的认真,他的执着,更多的还是他内敛的笑容里,透出了与世无争的优雅。

    在红墙外,北京是拥挤又忙碌的,没有人会沉下心来在一个小小的事情上矜矜业业地干一辈子,但在红墙之内,故宫把这些文物修复者带回来六百年前的世界,在那里,有庭院有果树,有夜猫还有黄鼠狼,有自然更有文物的沉淀。

    走出宫门,他们是孩子,是父亲,是朋友,是一个个陌生人。

    进入宫内,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是故宫文物的修复者,是国家文物的保护者,是历史文明的完善者。

    他们看起来普通,却是国家最顶级的文物修复大师,是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医生,是故宫文物的幸运,也是故宫文化的幸运,更是伟大民族的幸运。

    他们完整了故宫的魅力,故宫承载了他们的工匠精神。

    一位名叫屈峰的青铜器修复师道出了匠人的内涵:“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己。”

    这些文物是有内涵的,与人无异,人们修复的不仅只是一件文物,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文物的价值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修复者在用人的品格重塑它。

    04

    故宫带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走向了今天全新的科技社会,它虽然久远又古老,但它永远不会被时代发展所抛弃,反而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不管是之前初雪的故宫,还是红月亮下的故宫,我们这代人,正在通过故宫,与几百年前的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畅谈。

    在今年2018GMIC大会上,单院长带来了全新的数字故宫——《AI重启紫禁城》。

    故宫也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开始实行全网售票,2016年开始可用支付宝支付,2017年开始使用微信支付。

    单院长担心某部分人群不会网上预订,还专门设立了五个咨询台,结果来咨询除了国内一些中年人,剩下几乎全部都是外国人,每年接待300万外国人,他们都不会用。

    单院长开玩笑说:“美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我们还得教他们怎么过现代化的生活。”

    故宫还开起了淘宝店,推出来故宫手机壳,宫门拉杆箱,故宫雨伞,故宫伴手礼,真真正正让故宫元素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故宫还有专门为孩子创办的线上社区,还推出类似“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故宫陶瓷馆”等十多个APP,让人们足不出户都能感受到故宫的美轮美奂。

    我们是幸运的,幸运有这样一群为故宫文物兢兢业业的工作者,幸运我们还能在今天,看到众多千百年前的文化,聆听穿过历史尘埃的文物,说着过往那些神秘的往事。

    05

    故宫是我们历史岁月里,饱经沧桑留下来的历史文明,蕴含了先辈们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

    单院长和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修复者们,是他们完整了故宫的今天,而故宫的完美蜕变也承载了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工匠精神,这也是作为炎黄子孙,每个人血脉里都该流淌着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物自然是无价的,是高贵的,是充满敬畏的,但它们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文物的传播,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一种民族精神的发扬。

    当我们伫立在故宫中,欣赏着几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文物时,我们感慨着中华土地泱泱大国留下来的文化沉淀,想象着六百多年前国家繁盛,万国来朝的景象。

    故宫,作为时光的见证者,是中国繁荣复兴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儿女工匠精神的第一见证人。

    单院长说:“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这一天,不会太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单霁翔:将一座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ab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