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掉以轻心酿大错
家长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约束言行底线,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华已经上高二,上高中以前比较懂事,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遵守纪律,回到家帮妈妈做家事。上了高中以后,身材矮小的他开始受到欺负。同班一个高大男生“猪头”每天早晨堵在班级教室门口借钱吃早饭,说是借钱,绝对不还。有一次借到小华头上,小华说没钱,被对方拉住搜书包,不但拿走了十元钱,还被甩了两个耳光。几次下来,小华忍无可忍,带了条木棒和对方拚命,“猪头”见小华绝地反击,也有些害怕,不但不再要小华的钱,还主动请小华吃午餐。
因为这一仗两人成了朋友,他们一起看暴力电影,一起逃学打游戏,钱不够用就一起欺负同学。上了高二,两人成了学校里闻名的“恶霸”。老师的批评教育不管用,家长也控制不了,有时候小华明明身上有父母给的零花钱,还是要勒索同学。高二暑假小华因为抢劫一名公园游客的钱包被抓。被抓的小华以为把钱退给人家就没事了,但结果却是被判承担刑事责任。
小华和“猪头”的故事很像电影《大象》里那两个玩枪战游戏的美国男生,最后假戏真做买了枪支弹药回学校开杀戒。很多中学生都是在这样“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式犯错中逐渐滑入犯罪深渊的,有些过去明明是受害人,却转而成了施害人。
《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不满14周岁的不追究任何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收容教育。
以上这些法律规定没有被中学生充分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也不以为然。有些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有办法”,有些像小华一样,认为还回去道个歉就没事了。还有一些的出发点是为了报复父母的“不负责”。当然,暴力文化的渲染也是荼毒中学生心灵的祸首之一。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对青春期孩子的违法苗头防微杜渐。
孩子有时候意气用事,不顾及法律法规,家长有责任提醒并监护孩子。让孩子知道个人行为所必须遵守的边界。用图文的形式或者主题影片给予明确告知,了解放任的行为可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种种后果。家长自己提高点法律意识,多了解些法律知识,然后帮助孩子划定活动范围。
家长要帮孩子抵制暴力文化的侵蚀。像《古惑仔》这类电影里所展现的火爆镜头、血肉横飞、两肋插刀不问是非的义气都是编剧和导演为了票房收入而刻意渲染的,目的只是满足观众寻求刺激的心理。社会需要规则、秩序,规则和秩序是用来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蔑视法律践踏他人的权利必然受到法律惩处,而不是像电影演的那样逍遥法外;
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其心理往往有关。有些是深藏的焦虑、抑郁、躁狂情绪驱使,有些则属于攻击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成长环境等因素。当孩子出现狂躁、焦虑、抑郁情绪,或表现出蔑视规则,防卫心强,性情孤僻,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做些心理测试,排除下精神类疾病或神经症,然后再因地制宜解决情绪困扰。
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在开放的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应及时疏导,家长对孩子提的的生理心理问题不要回避。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高年级的能抢劫我的,我就不能抢劫低年级的呢?”,家长可以回答:“别人做错事,不意味你做就是对的,别人的错别人负责,你的错你负责,既然知道是错的为什么还要做?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你所经历的痛苦还要转嫁给无辜的他人?”
2010年药家鑫案震惊全国,该案也给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我们把孩子养大,送进了高等学府,成为了天之骄子,我们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吗?孩子是不是真的就可以走向美好未来?有了好的学历、文凭、能力,就足够了吗?没有健康的心理,成熟的处世态度,起码的人性和道德,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吗?
有人抢劫几十元之后害怕事主报警,残忍的杀人毁证。比较几十元和一条生命的价值是何等荒谬,但就是这样荒谬的比较之下,还是出现了让人震惊的选择。企图逃避处罚的人,因为恐惧,不知道怎么办,自私怯懦,没有勇气承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即便被报警,不过几十元;即使被判刑,总会有期限。既然确实是自己违法犯罪,面对处罚就是迟早的事,侥幸逃脱只能一时。接受处罚,认识错误,赔偿了受害人的损失,人生还可以继续,翻开新的一页。但是一旦因掩盖犯罪真相而杀人灭口,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我们要提醒孩子,与其出了事之后害怕处罚,害怕谴责,不如先约束自己的言行,理智对待欲望和现实。冲动之下做了错事,要在第一时间冷静下来,挽回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而不是恶化后果,更不能意图掩盖、错上加错,自掘坟墓。
对生命的起码尊重,道德的起码底线,人性的起码善良,这是家庭教育必修课。家长要及早给孩子熏陶和影响,善待他人,保护环境,谴责虐杀,公正评价社会现象和现实事例,感谢他人的善意,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都是通过日常生活渐渐潜移默化给孩子的,也是一个人最终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情操和品质。
心灵关怀与信心培养。给孩子机会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冷静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过去某些不幸的经历,同时用多种形式释放负面能力,缓解情绪压力。轻音乐能很大程度的影响人的情绪,心理学领域还有专门的音乐疗法。音乐有神奇的精神疗效,家庭里可以培养听音乐的习惯。
防微杜渐,给孩子说故事。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做家长的不要觉得,孩子犯这样的小错不算事,事再小还要看什么性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七磅》正是这样一部震撼人性的悔罪电影。主人公蒂姆开车和妻子回家,路上由于自己的大意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妻子死亡,另外还有六个人也无辜惨死。他把自己的肺给了他的弟弟本,他把一半肝脏给了一个在家庭服务和孩童福利保障中心上班的黑人女人Holly ,他把自己海边的房子送给了一个被男友虐待的女人Connie,让她和她的孩子彻底离开了噩梦。他把自己的一个肾脏给了冰球教练George 。为白血病儿童Nicholas 捐献了骨髓。角膜移植给了音乐老师Ezra Turner,心脏移给了心爱的女子Emily。他把所有的事都交代了给他的好友。
蒂姆用牺牲生命来赎罪显得残酷,也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但观众依然被主人公的责任感打动。如果是真实的人生,当事人或许也可以放下过去,不再沉缅于痛苦,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帮助更多人的脱离困境,改变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