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2
小帮手黄丹极:
从武汉归来,师父叮嘱:想要把圈子办好,不能只靠激情。
于是,从武汉取回来的经,及时地跟大家分享。经验只有八个字,也是这周跟大家分享的要义:中正安舒,清灵圆活。
一招一式,都要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去体会,怎样去体会中正安舒呢?无极桩大家都懂了,惠均师姐之前也着重给我们讲了如何从无极桩出发去体会领劲。这次在领劲的基础上,给大家分享如何一步步去体会身体其他地方的松沉。从肩膀(政烨卡在这里)到背,到腰,尾椎,到胯,到膝盖(李鑫卡在这里),到脚。中正安舒是什么感觉,相信大家会有所体悟。
中正安舒,方能让自己在习练的过程更快地受益。但是更重要的,在动起来后,如何保持中正安舒呢?那就必须从清灵圆活出发,去守住自己的中正安舒。
本次给大家分享的关于清灵圆活的具体细节:
野马分鬃有三个点:一是出手前:独腿支撑时,要体会到松沉,整个人要涨起来,而不是刻意地去蹲下去,蹲下去并不是松沉,而是自己没有领好。(这一点刘佩体会到了)二是在将手推出去的时候,要将脚画圆,踩点要踩准,这时不要忙着将手推出去,可以慢下来体验一下松沉。恰如自己在将人推出去前,要先去感受对方,而不是自己认准一个理,胡乱推出去。沉稳,就是体现在这一步。第三步,体会一个爆发的劲,在弹簧蓄好后,将这股劲用出来。
其他动招,各位在习练中也去体悟。
众人感悟:
刘佩:周末练拳感悟:这周练拳最大感受是“领劲”(经过黄丹极指点后茅舍顿开),练野马分鬃、双推掌、开合和倒撵猴时,每走一步脚要有意识的领起来,落地前能灵活掌握方向,脚落地后手、肩膀、腰髋等都要配合完成重心的转换,用意念想象目标物,体会发力的过程。要做到动作流畅、沉稳、灵活自如,需要将领劲时刻贯在脚和手上,并且腰胯部随之而动,刚开始动作越慢越好,体会更细腻,后面熟练了再练快速反应力和灵活变换。关于“松沉”,我要注意常犯的毛病:肩膀僵硬(要放松),胸腔凸出(含胸,头领起来),腰胯乱动(稳住腰胯,尾椎垂直于地),膝盖酸痛(不偏不倚,不用力过猛,让劲传达到脚),越练久不通畅的地方会酸痛,或气上浮、或脑热眼花,这时就要保持内观的灵敏度,根据酸痛的部位并及时调整,牢记要领,做到含胸拔背,立身中正,练拳会越练越轻松、神清气爽。
黄政烨:首先比较突出的是领劲,手 脚都要有这个意识,才能练得更舒畅大方。同时还要注意立身中正,虚领顶劲,进而做到轻灵圆活。另外,我还需要提高的是合的问题,没有合住,力也就发不出来,要继续努力提高。
李鑫:这周对我的触动很大。是不是练习太极要忍住酸、痛、僵、滞,慢慢自可圆、通、顺、达?我是能吃苦的,练习太极,触碰到平日关注不到的僵硬,鼓励自己做下去对身心有益,抱有功力心态完成任务。费劲力气模仿单招外形,却丢掉了最关键的“松”和“诚”。于我而言,“松”更多是心理上放松,接受、享受和喜欢练习太极这件事情,而不再执着改变身体僵硬部位。目标太强,也就走错了探索太极的道路。“诚”在于对太极定位,是运动?爱好?追求?事业?在大家帮助下,身心体验已经将太极脱离简单运动范畴。我愿意倾注的心力也多些。
周六从海珠湖回家,上楼时想到我们这个小团队虽然时间不长,但走在前面的伙伴愿意为大家成长付出努力,我们的凝聚力也日渐增加。感谢[愉快]
黄丹极:本周感悟:动并不是刻意地动。当有了动的意时,需要把头领好,保持中正,体会松沉,身随意动。这样动起来方是清灵的,方是圆活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用许多多余的动作去“欺骗”大脑。例如以前,总是蹲得很深,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松沉。之前师父问过,蹲和沉有何区别?我想这次是初有体会了。松沉,不代表身体外形一定要往下,甚至可以是把身体拔起来,领好反而可以把气往丹田聚。内在的美妙,让我越练越舒服。以前早起,就是坚持着出出汗,等到时间到了就赶紧去上班。现在练习了不到100个云手,就觉得自己神清气爽。每天练习的量越來越多,早上两个小时,一千个云手很容易就坚持下来,动招各两百,晚上还想去练。甚至游四门也慢慢有了感觉。
存在的问题:云手,把身体放正后,感觉到气顺了,手到了手上。但是左右手的感觉不一样。右手有一种涨涨的感觉,但是左手就没有,觉得很空,手指轻轻一动就散了,领不起来。
另外觉得气到了膝盖不容易下,需要刻意调整膝盖的角度。
本周给大家布置的任务,不知大家完成得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