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游记【肯尼亚,很甜】在看,是今天的书评任务,但因为实在太厚,我又没舍得开启一目十行的水过鸭背的浏览模式,要是强制性完成阅读任务,非得熬到晚上11点,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着想,我便打算放弃了。所以,现在正式宣告今天的书评任务失败。
以往这种情况之下,我会翻找老书,随便哪一本来充数一下。毕竟年纪大了,若连每天一篇书评都折腾不出来,我这号称八百度的近视眼算是丢进水里,白瞎了。
但今天这本【肯尼亚,很甜】看到一半的时候,蓦而感慨良多,是以也能成其一篇短短的文章。
——————
书中开篇宁静致远,如果不去细究里面的文字内容,你大概只能从作者笔下的行文节奏里,感受到悠闲的一个午后,就着阳台温和的气息,你会随着文字轻巧的步伐,插上浮想联翩的翅膀,在非洲某片名为肯尼亚的沙漠上,踩出步步生莲的惬意。
隔着文字,你脑海里呈现的都是波澜壮阔的3D画面,而这种3D的视觉效果在电影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下,居然也显得云淡风轻了。如果你只是带着猎奇的想法去看这本游记,那么作者会用笔告诉你,这是一篇喁喁私语的故事,行走在非洲肯尼亚上,对异域种族和跨国文化走马观花的欣赏。
然而,当你真的用心去跟随作者写下的心路时,会发现这里暗藏着一场锻铁般的重锤。
——————
远在低纬度艰苦荒凉的非洲,其生活状态一如媒体上展示的愁苦,或者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碾转在各式破落便车上,经历了饥饿,困窘,缺水,脏乱差等劫难后,仍然固执地执行从这一站到下一站的任务。
然后到达了一个地方——伊西奥洛。里面有一个儿童中心,名字叫Fursa,斯瓦西里语是【机会】的意思。这是一个志愿者性质的组织。一如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头一样,儿童中心的负责人保罗曾经是欧美金融国度里有头有脸的上等白人。
人可以是一种极度高尚的动物,总有些人能够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而赋予自己神圣的使命,哪怕牺牲自己的舒适地位。我不知道保罗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正如作者笔下所写的,在最是穷凶极恶的生存环境里,养着嗷嗷待哺的48个孩子,并且还将会出现更多流离失所的孩子,连带着经济上的重压。
这种情况,可以允许一下保罗夜里钻进一个外国女性的房间里,寻求帮助吧。
而能够深入非洲,经受令人难以折磨的旅程并且还熬下来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且坚定的人。对此,作者引用了耶稣的话,【爱你的邻居,像爱你自己。】
要爱上别人之前,要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爱之前,要担起别人的责任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爱自己。这个世界上的爱如果不是源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欢欣,和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成就感,便都是虚伪的。因为如果不是出于真心,那么就变成了付出和牺牲,最终还是还原成索取代价的交易真相。
作者的意思是,我知道作为人道的救助人员十分辛苦,然而我不能因为这些牺牲而去体谅保罗,从而留在儿童中心。因为我甚至都没能把负责好自己的人生做到极致。
——————
那么各位看官,听说过锻铁吗?
一块生铁经过千万次的敲打最终成型,其实这也像我们的人生。每一个人的三观都是一块生铁,而生活中的每一次打击就像匠人手中高举的大锤,在每一次重捶当中,我们的三观得以重铸和巩固。
换言之,作者在儿童中心遭遇的这次重捶,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三观的一次反省和重塑,保罗从人道主义的高度上伸出的橄榄枝,以及作者自身以旅行者途径的过客立场,两种价值观的冲撞,又有多少人能冷静地思考其中利弊,并坚定地认可自我呢?
书中一段苍白文字的游记诉说,都能演绎出人与人之间的无法喘息的抉择,兵不血刃地展示出一场锻铁下的重捶,那这时就应该反过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那么,人生这场锻铁的重捶,我能迎面而上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