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
这时我才发现一件事,原来写出爆款,就是要模仿爆款,而不是所谓的1万小时理论,也不是所谓的文笔。
顿悟后,我在新榜上耐心拆解了各种爆款文章,总结出了,爆款文章的选题方法,毕竟题好一半文嘛。
01逆向思维
《高效写作》一书中,汤小小老师在切入角度的章节里提到,角度越新,越能引人注意,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简单理解就是从事情的结果往回看。
比如说,当时追王宝强离婚的热点,很多文章都是在批判马蓉,把她骂的体无完肤,而我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篇《最惨不过马蓉》。
不仅点击率高,而且转载量也多,因为在大众思维里,王宝强肯定是更惨的。
我却觉得不然,毕竟马蓉的优越生活都是王宝强给予的,她并不是一个足够能独当一面的女性,所以她选择离婚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而王宝强,痛一时又可以重新上路,从长远来看,马蓉肯定是更惨的。
再比如,《传闻中的陈芊芊》在众多网剧中一枝独秀,就是反其道而行。“男尊女卑”的社会变成“女尊男卑”,活不过3集的女配炮灰摇身变女主……
别人从这个角度写,你偏从相反的角度写,这样的观点更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为了角度新颖,不合理的也要去反对,那样就失去说服力,文章也会出现硬伤,不能自洽。
0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简言之就是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
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座大山,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就是发散了思维。
当看到一个素材时,头脑风暴后会出现很多角度,一般常规性的认知会先从脑子里蹦出来,深层次思考的认知会往后靠。
以“吃”为例,首先想到吃的本义,吃各种食物,或者是吃的地点,在食堂吃,还是在家里吃。
其次,想到吃的引申义,如吃一堑长一智,吃透书本,吃老本等。
再有,由吃而引发的一些危害,如不良商贩卖假药、假奶粉,用奸诈的手段欺骗群众,缺乏诚信等。
还能再深挖一步吗?人们在吃上越来越追求新鲜感,吃牛蛙,吃中华鲟,吃掉了生态平衡。
发散出这么多的角度,如何选呢?
划重点:想到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主题都不要用,用能想到的第三个或第四个,这样与别人主题撞车的几率会小很多,更具新颖性。
03拓展思维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观点和价值的体现,新颖的主题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很多大号的主题观点都很不错,毕竟是经过市场考验,获得读者认可的。所以,要多阅读大平台的文章,分析其中的选题立意,不可看完就完了。
比如一些经典选题,虽然发过很多次,但仍自带流量,说明是有市场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建成选题库,用来拓宽自己的思路。
具体方法:看到一篇经典选题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方向归纳总结,附上链接一起记录下来。
选题库归纳整理好就束之高阁吗?当然不行。我们要以这些好的主题为基础,拓宽思路,结合自己的思考裂变出新的主题,这种裂变出来的新主题,会比你随便写一个主题的质量要高很多。
比如“中兴程序员跳楼”事件,下面几个主题都是阅读量10万+的文章。
阿里开源一项重磅炸弹,终结程序员“中年危机”;
这份程序员的简历刷爆五月朋友圈;
阿里公开600页技术图,程序员看完少走10年弯路;
程序员揭秘:左右脑刷爆朋友圈的真实内幕;
中兴程序员跳楼始末:或成其公司内部矛盾牺牲品。
这些主题之所以成为爆款,就是击中了读者的痛点,找到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点,若以此拓展裂变,主题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流量呢?答案不言而喻。
新媒体文的选题,并不是一拍脑袋或是薅头发就能想出来的,而是不断拓宽思路,从中寻找到新的契合点。
04写在最后
快餐阅读的自媒体时代,只有主题新颖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否则,在众多的文章中,读者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
吕白在讲《爆款内容的6个底层逻辑》的时候,就提到想尽办法和绝大部份人不一样,绝大部份人怎么做,你一定要避免。
因为一旦你的做法和大部分人一样,那你就陷入了一个非常低效且痛苦的竞争中。
比如从A地到B地,距离有几十公里,你是愿意和其他人同起点走过去,还是愿意开车10分钟到达终点?
你有了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想法,你才有可能找到车,不然你只会找到一双让你走起来很快的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