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词典里,再也没有哪一个词能有“春回大地”这四个字带劲。不晓得别人是否一样,反正只要我看到或者听到这四个字时,就能立刻脑补一出延时摄影的作品,乌云快速流走,云后的蓝天和阳光沿着云的缝隙一点点漏出来,顺着越来越亮的太阳光线,大地上万物复苏,不仅仅是植物和动物,还有高楼大厦里的每一个人。
春回大地,整个地球都醒了。
整个地球都醒了,万物复苏。
万物复苏,春回大地。
算了……我太没有文化,完全不晓得该如何描述我对这四个字的感觉。你们滑到开头那首音乐,戳着听听看,听完之后的感受大概就是我对“春回大地”的感受。
前几天把《逃避可耻却有用》追完。一开始头两三集看完后就弃了,真心觉着话题无聊,契约结婚什么鬼?男主角好像刘在石,艾玛,又跳戏了!后来有天吃饭无聊,找出最新的第六集看了下,竟然被角色感动到。我能确确实实看到每个人从第一集到第六集的转变,而他们的小转变都是互相影响着的。
我以前总觉得一成不变没有问题,也不觉得和别人产生太多联系有必要。但这两年随着日剧越看越多,我突然意识到,哈,原来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如此不可弃。大概看日剧收获最大的一点大概就是轻轻地,悄悄地,把整个人一点点的打开了,如沐春风。
这部剧虽然改编自少女漫,但依然抛出了好多关于社会里的沉重话题,情热大陆的梗也逗得不行,女主的脑洞大到可爱爆炸。最后一集大家都聚在一起,就在想着说命运的际遇果然非同一般。即便渴望安静独处的我,现在也格外愿意享受每一次群体的碰面,不说话默默待着看,也万分感恩上天不吝啬地对我好,让我遇见他/她/它们。
而且这部剧里关于“可爱”的定义也是深得我心。“可爱是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果认为对方很帅,当看到对方不好的地方时,幻想就会破灭。但如果认为对方很可爱,无论对方做什么都会觉得好可爱,就会对你的可爱全面服从,五体投地。”
如果我总赞你“可爱”,那我真的是喜欢你喜欢到爆炸!
周五晚上往教学楼去参加读书会的路上,凄风苦雨的,正生无可恋时,人行道“唰”一下点了灯,和室友从没在校园里见过这般景,又惊又喜,尤其彩灯突然点亮的瞬间实在太迷人。或者说,大概觉着有些些幸运嗳。
第一次过不那么冷的圣诞,蛮稀奇。想到去年这会儿也是处于生无可恋地掰着指头过日子,那会儿一直跟自己说“熬过去风情万种”。转眼一整年,你瞧瞧,这劫后余生的感觉真真是风情万种。
“如果事情做到结尾还能同刚开头一样有趣,杯底残酒还能像第一口那样甘美,那生活该有多么美好。”毛姆的《作家笔记》里这句话一直默默记着,现在看来好像2016马马虎虎做到了。那2017的新年愿望也还是这个好了,一年后的今天若再看见彩灯点亮,依然保持惊喜。
前几天为看电影补课。读了本《上海青帮》,约摸着知道了些这一段黄金时代的史料。戴先生和陆先生应该就是戴笠和杜月笙吧。
一如上海话的拿腔作调,整部电影也很拿腔作调,但观感十分奇特,十分对胃口。
先开始被略微碎片化的时间线弄混乱,仿佛断片后的片段回放。直到袁泉和葛优说“喜欢一个地方就会喜欢一个地方的食物”那儿,不仅想到了自己,还想到浅野忠信嘴上说着自己是上海人但开着日本餐厅,突然前面每一帧都立刻排列组合进入大脑中。
阿娇那个角色在刺杀前的盛装和扣指甲的细节太让人回味。后来看一篇影评里讨论,为什么阿娇刺杀时没有枪枪射准,因为她的指甲,因为她是女人。
章子怡和袁泉实在太美了,几个特写长镜头戳着心的美,怪不得以前的人总说“美人在骨不在皮”。
我谈不来什么家国伦理,但始终觉着,能把每顿饭的场景都拍好的导演一定能把这部电影也拍好。例如《饮食男女》。而罗曼蒂克也是如此。
“喜欢一个地方就会喜欢一个地方的食物”
喜欢一个地方的食物也会随之喜欢一个地方吧。
我对小笼包没有太大的爱好,但昨儿看完罗曼蒂克,听着上海话,我想吃小笼包了,不用上海的,耿福兴的也行。
有的时候,麻的太直白、辣的太纯粹可以吸引一时新鲜的心欢喜,但耐心的持久热爱,一定得是带着香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