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离开故乡很久的人,当读到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时都会生出同样的感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那一口的乡音,家乡话是不会随着时间推移,离家多年而改变的。
家乡话,是我们与家乡最亲密无间的联系,听见家乡话就会无比亲切。
每次回家乡,即使周围遇见都是不认识的人,但只要身处那个环境,听见那乡音,就知道,家,我回来了!
因为那不变的乡音,让我们有了一种身份归属感。
随着在外工作和家庭的不方便,回家乡的次数变少了,再次回去时真的会有一种【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彷徨。自己的乡音和自己对家乡的记忆没有变化,可是家乡的建设在变,物是人非。
想到了曾经爷爷晚年很想回他的老家看看,那应该就是一种“落叶归根”思乡的心情。爷爷是南京人,奶奶是湖南人,他们因为那个战乱年代逃难,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一路奔波,然后相识定居在异乡,从此再无回去过家乡。奶奶去世得早。那个年代出远门还是不像今天那么方便,所以爷爷晚年一直念叨自己的家乡南京,却也一直未曾再踏足过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即使在异乡多年,胃口、口音多少要入乡随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骨子里,家乡自小所带来的那种口味和口音还是在的,不曾改变。我想这也是贺知章在外多年,告老还乡时感到的那无尽感慨吧!
如果爷爷真的再次回到南京,看到的肯定也是贺知章所感受到的那一番情境。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内心的家乡已不再是曾经的那样,也许内心生出更多的惆怅来,所以让那个思念保留在心中未尝不也是一种念想。
现在我们的下一代,有一些已经没有在说方言了,他们对于家乡的定义日后是怎样的呢?他们还会有【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吗?又或者他们对于家乡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乡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