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以一段导语导入课堂,导语中包含这样的词语: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这两个词语就很厉害,把三峡山水的特点概括了出来。
接下来明确的告知同学们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识文词、知文意、诵文章、赏文段。
识文词环节,学生们先自己读课文,读注释。然后教师用趣味识字、个别强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字词的意思,为下文的知文意打下厚实的基础。如何趣味识字呢?余老师把带山字旁和带水字旁的字找出来,并把它们的意思出示在大屏幕上。归类整理,一目了然。
知文意环节,老师读一段原文,学生读一段译文,交替着进行。每读完一段译文,余老师把该段文字中涉及的重难点进行精彩的指导,比如第二段:余老师直接告知同学们为什么把夏水放在最前面写,并且点出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夸张和对比。
诵文章环节,余老师设计了三次训练,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读好顿音的训练中,余老师做了精彩的指导,比如“清荣俊茂”这四个字为什么要一字一字读,因为这四个字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景物。“泪沾裳”这三个字也要一字一顿,要慢慢地读,因为这里边蕴含着悲伤的情感。
最后一个环节是赏文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欣赏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余老师做了这样的点拨:可以从层次、动静、声色、俯仰等角度进行赏析。
1美在层次的清晰(段落的结构)
2美在景物的摄取(景物,山水,动静,声色)
3美在视角的变化(俯瞰仰视)
4美在线条的组合
5美在景物的映衬
6美在语言的秀美(“素”“绿”“ 清”“ 影”写出了景物的清幽之美)
7美在语言的生动(“回”“倒”“ 怪”“ 飞”写出了景物的形态之美)
最后结课时,余老师以美作结:美景、美情。美的文章结构,美的语言运用、美的表现手法,《三峡》这篇文章有无尽的美。
反思我的教学:
无非就是带领着同学们读读注释,读读课文,翻译课文。也重视朗读,也有形式多样的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教师师范读,但都是无思维含量的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指导,没有具体的训练活动。而余老师的朗读指导则是有技巧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感悟的读。
再说赏析文章方面,无非是给同学们说说哪里是夸张、衬托,哪里是动静结合。余老师的七美,我的教学却一美都没有。
纵观余老师课堂的四个环节:识,就是认识。知,就是明白。诵,是朗读。赏是审美。不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认知规律吗?赏和品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现代文阅读中也是这样,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再分析怎样写的,“怎样写的”里面就包含着赏和品。
记得作家毕飞宇曾犀利地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调和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默写。
我觉得他指的应该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而不是专业书籍的阅读,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默写应该还是很有用的。不然的话,想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别无他法啊。
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而不是持续的漂浮。
希望我能一直持续的投入,读课例,反思课例。
——写于2021年3月18日.学校
燕在梁间呢喃8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