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依体而教,教出文本的特点
——读《余映潮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之《社戏》

文|张爱敏
所谓依体而教,简单地说就是依据文体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小说就要按小说教,散文就按散文教,戏剧就按戏剧教。
王荣生教授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中有这样的阐述:
文本世界有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文本里,作者会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去讲故事,我们把这统称为表达方式。作者所直接描写、刻画的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通称为表达对象。通过表达方式和表达对象所要表达的意图或者主题,通称为表达意图。如图:

由此观之余映潮老师执教《社戏》,就是一篇依体而教的范例。
首先,开门见山,明文体,说主题。
余老师这样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社戏》,鲁迅先生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
随后,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并由“我”是否是作者,来明确“我”只是小说塑造的一人物形象,又抓住一关键词“眼睛”引出一术语“作品写作的视角”。
这里,余老师未按常规出牌,即一开始就谈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而是从不易见的“作者意图”(作品主题)涉及学生少注意的表达方式,从而过渡到教学设想,以学生显而易见的故事情节划分为三个课时,关键词都是课文细读。
其次,细读文本,知内容,批思悟。
余老师把4–10自然段看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并表明观点——这是一个荡漾着轻波微澜的童年故事。一个“轻波微澜”瞬间在孩子们心间“荡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进而驻足第10段,品析语言之美、表达之美,水到渠成。
但余老师之设计之妙绝尚不在此,而是他的示例:
提示:写“找不到船”,在小说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提示:写“找到了船”,在小说中同样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如此设疑,学生心底泛起层层波澜,跟着余老师向文本深处漫溯,于是,立足文本的语文活动充分展开,学生学得得法,读得投入,品得深入。
第三,各抒己见,巧点拨,悟手法。
余老师巧设问题,学生细致入微,从字里行间明察秋毫,深入到文本深处,触摸到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特别是余老师的点评,可谓妙绝。
有鼓励与肯定,“说得好。……这就是细读”;
有顺势点拨,“……同时大家在‘钓虾’两个字旁边批上‘照应’。这篇小说很讲究照应,前面写了钓虾,这里才有不钓虾的照应。”
有悄悄地纠错,“写出了快乐的心情啊,找到了船,于是驾着船飞快地前进啊。”
有精当的补充,“双喜大声地说话了,而且说话有理有据:我写包票,总说一句;第一层道理……;第二层道理,……;第三层道理……。”
有巧妙的提升,“多好啊!从找不到船到找到了船,这就是故事的波澜。……”
……就这样,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照应,波澜,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烘托,铺垫,场景等小说艺术手法悄然而至,自然而然,即兴评述。一点也不刻板,更无枯燥乏味。所谓小说轻波微澜的情节特点也就跃然纸上了,顿觉恍然大悟。
有分析,也有精当的小结,心里明白,文字梳理出来,才是真正的提升。我们看余老师的小结:
1.写出了“我”心情的抑扬。
2.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波澜。
3.表现了外祖母、妈妈的关爱和乡亲的友善。
4.第一次让少年朋友们集体出现。
5.表现友谊,为月下航行与月下偷豆进行美妙的铺垫。
6.将少年朋友们巧妙的集聚到“行船”之上,从而在“航船”这个“场景”上塑造了一群美好少年的形象。
总而言之,余老师正是依据小说文体,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小说的要素去理解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技巧,才有了如此预设,有了如此美好的课堂时光。
第四,美点品析,有畅谈,有精讲。
此环节余老师聚焦一段,对美点进行赏析。他依然立足于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赏析修辞、掌握视角、把握手法等处,通过自我体悟、概括提炼的艺术手法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效果斐然,实实在在地学表达。
特别是余老师的精讲环节,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学生活动很充分,教师引领有高度,这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
如:
美在对“快速行动”的描写;美在对心情的直接与间接的抒写;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美在暗写平桥村孩子的懂事;美在又写双喜并引出阿发;美在景物描写的伏笔与照应作用。
这些高度浓缩的精华句,既是品味细节之美的方法,也是提升品析的能力。
总而言之,《社戏》就是一堂小说阅读启蒙课,是余老师以一段带一篇,以一篇带一类的教学艺术的完美呈现。余老师不仅完美演绎了“依体而教”“依文定教”之法,而且充分体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之效。

附课例如下: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潮 评点:柳咏梅
时间:2011年4月12日
地点:江苏南京市竹山中学
一、介绍背景资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社戏》,鲁迅先生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现在我们把作者简介读一下。
【我的评点】
开课即直入教学内容,将课堂时间充分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这是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真正高效教学的表现。
(屏幕显示,学生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师:我们继续看作品简介。第一则,请大家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读)
作品简介
《社戏》描写、表现了“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有人说,《社戏》通过“我”的服睛表现了浓浓的乡情,真真的友情,美美的山水情,深厚的母子情。
师:注意,“我”,打的是引号,为什么要打引号呢?指的是作者吗?同学们,这是一篇小说,在“社戏”旁边标上小说”两个字。小说是塑造人物的,是表现生活的,那么这个“我”就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我们可以说,也许这个生活是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但由于他写的是小说,那么这个“我”可能就不是实实在在的鲁迅先生,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继续看第二则:“有人说,《社戏》通过‘我’的眼睛表现了浓浓的乡情,真真的友情,美美的山水情,深厚的母子情。”注意“眼睛”两个字!《社戏》的故事是通过人物“我”的眼睛看到的。那么,眼睛就是作品写作的视角,把视角”这两个字旁批在“社戏”的标题上,前面加上“儿童”两个字。哦,这个故事是通过儿童的眼睛写出来的。我们学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有《最后一课》,它的视角也是儿童视角。好,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读)
也有人说,《社戏》以其故乡美、童年美、人性美、情感美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人间挚爱的感受。
还有人说,《社戏》的主题乃是怀念那永不复返的童年审美体验,怀念那永远逝去的童年的纯净的美。
师:所有的课文简介关键词就是童年的生活美。《社戏》通过看戏这个故事的叙述表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好,再看一下老师的教学设想简介。关键词是课文细读。
【评点】课文简介,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课文,包括课文的所叙之事、所用视角、所抒之情,以及课文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开课初起,即让学生对课文有总体的美好感受和对学习课文的期盼。在对课文简介进行解说的过程中顺势渗体知识浮法指导)同时,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课,注重对学生听讲和记笔记习惯的培养。
(屏幕显示)
教学设想简介
课文细读
第一课时:看戏前
第二课时:去看戏
第三课时:看戏后
二、明确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方法
师:应该用3个课时读《社戏》。第一课时:社戏前,第二课时:去看戏,第三课时:看戏后。我们今天就上第一个课时:看戏前的故事。请同学们把第4-10段再标记一下,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屏幕显示)
第一课时:看戏前的故事
在这节课上,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师:我们可以把这7个自然段看成一篇完整的短文。第4段开始写要去看戏,第10段写“我们”终于能出发了。因此,这7段文字写的是一个荡漾着轻波微澜的童年故事。
我们要细读两个内容:第一,这部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第这部分最后一段,也就是第10段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
(屏幕显示)
品读内容
①这一部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②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
师:这是两个重要的品读任务。下面开始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品读细节,说一说这一部分,第4-10段,各个细节写出了什么和表现了什么这就是品味细节。看老师的示例。
(屏幕显示)
提示:写“找不到船”,在小说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提示:写“找到了船”,在小说中同样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师:这个示例是启发一下大家,并不是完整地告诉你答案。你看提找不到船”,找不到船的描写在小说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因为找不到船祖母就生气了,妈妈又担心;我生气了,惹得祖母不高兴,妈妈又劝慰我,表现了妈妈;找不到船,朋友们就来了,又表现了朋友。有多方面的作用。同样的,“找到了船”在小说中也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下面各自读书,品味细节,说明它写出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要求是,拿起笔,勾画一个地方,写上一点评点的文字。开始吧。
【评点】明确学习内容:第4–10段;强调学习方法:细读。在布置完任务后,教师提供示例,让学生学有参考,能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更好地表现出仅仅是“启示一下大家,并不是完整地告诉你答案”。教师只是提供“品读”的一个内容,但是并不在具体形式上限制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三、品读细节,揭示小说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好的。表扬大家,有很好的读书习惯、都在专心致志地思考。下面我们就要交流了,根据话题各抒己见。请举手。(学生举手)谢谢!
生1:第5段中有一句:“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外祖母对“我”十分关心。
师:说得好。因为没有船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于是就“絮叨起来”。外祖母很生气,于是说个不停,表现了外祖母的心情,对“我”的关心。这就是细读了吧?好,继续。
生2:第7段的第一句话:“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东西也少吃”,说明“我”没有去看戏,表现“我”心情的郁闷。
师:“不钓虾”,就坐在那儿了;“东西也少吃”,一点都不快乐。注意啊这既写出了心情不好,同时,大家在“钓虾”两个字旁边批上;照应。这篇小说很讲究照应,前面写了钓虾,这里才有不钓虾的照应。继续。
生3:第5段中:“母亲便宽慰伊。”“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写出了母亲的无奈。
师:是啊,写出了母亲的细心。为什么呢?因为把外祖母气着了呀。于是“竭力的嘱咐我”,“竭力”,使劲、仔细地,整个长时间地,嘱咐“我”叫“我”不要生气、不要乱说。
生4:第10段的最后一句:“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写出了“我们”急切的心情。
师:写岀了快乐的心情啊。找到了船,于是驾着船飞快地前进啊。
生5:第9段:“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这里是对外祖母和母亲的描写,写出了她们为“我”能去看戏而高兴。
师:是啊,这里写外祖母和母亲,与前面写外祖母和母亲形成了照应。先是有点担心、有点生气,现在高兴了。
生6:第7段:“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从这里可以看出双喜很聪明。
师:好!你品析的这个地方很重要。双喜大声地说话了,而且说话有理有据:“我写包票”,总说一句;第一层道理,“船又大”,第二层道理,“迅哥儿向来不乱跑”;第三层道理,“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于是才有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微笑。
生7:第8段第一个词“诚然”后面有个感叹号这个感叹号表现了“我”可以去看戏的高兴。
师:是啊,他太赞同了:“诚然!”
生8:第5段:“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找不到船写出了“我”非常渴望去看戏,突出“我”因为不能坐船去看戏心里的表之情)为后面能去看戏做势第10段,“我的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忽然轻松了,突出了儿童的天真,与前文找不到船而生气相呼应。
师:多好啊!从找不到船到找到了船,这就是故事的波澜。批上两个字“波澜”。外祖母生气,妈妈怕外祖母生气,外祖母和妈妈都高兴了,这也是波澜。“我”郁闷、“我”沮丧到“我”快乐了,这也是波澜。轻波微澜啊。好,继续来。
生9:第6段:“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写出了渴望看戏的心理。
师:这里是心理描写的细节表现自己对看戏的渴望啊。
生10:第5段:“只有我急得要哭。”说明了“我”看戏的急切的心理第4段:“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体现了“我十分喜欢去赵庄看戏,也体现了儿时的“我”的玩性。
师:分析得直好,注意,还有一个关键词:“第一”。由于是“第一盼望”,所以后面就有急切的盼望,也体现“我”身体舒展到非常大的那种快乐的感觉。“第一”这两个字很重要呀。
生11:第7段:“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写出了“我”没有看到戏的失落,为下文一同去看戏做铺垫。
师:真好啊,讲了这么多的好细节。还可以继续分析,“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肯定有意义。为什么写他们呢?一定有作用的!
生12:第10段:“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景物描写,写出“我们”能坐船去看戏的开心的心情,突出了儿童的天真爱玩。
师:用美图的景色写美好的心情,有的同学很聪明,立刻章笔记录了。
生13:第10段:“母亲送出来盼附‘要小心的时候…”说明了母亲很不放心,为后文写母亲半夜了还在等“我们”做铺垫。
师:这个同学的能力很强。他读得真好!“母亲送出来盼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了。大家往后看,当“我们”看完戏,偷了豆吃完豆回到平桥村的时候,谁在那里等“我们”啊?(学生答:“母亲。”)这就叫照应,要旁批上!这里与后面写母亲等“我们”遥相呼应。
生14:第10段:“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地的河流中…”环境描写,也是景物描写/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气氛烘托了“我”快乐的心情。
师:这也是氛围的描写,也是心情的描写,烘托心情的美好,把“烘托”两个字旁批上。谢谢大家的发言。下面我把大家品析的内容小结一下,并且讲析更重要的内容。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①写出了“我”的心情的抑扬。
②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波澜
③表现了外祖母、妈妈的关爱和乡亲的友善
师:这一个部分写出了“我”的心情的抑扬。这一部分把去看社戏的过程,在一开始就写得有困难,找不到船又找到了船,着急又高兴,于是就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波澜。这一部分表现了外祖母、妈妈的关爱和乡亲的友善。大家刚才没有注意到一个美好的细节:乡亲的友善。如果不从小孩的角度看,看谁?你来说说看。
生15:第7段:“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说明了朋友们都重情重义,写出了乡亲们的友善。
师:我刚才说的是“如果不从小朋友的角度看,看谁”。
生16:我觉得在第10段:“双喜拔前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写出了大家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师:哦,你还是从小朋友的角度看的。
生17:我觉得是第7段的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最后还是坐的那条船去看戏的,说明不用特地跟八叔打招呼。
师:很好的发现!大家看,另外一个相照序的地方,第5段:“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这就是八的航船。这就是侧面表现乡亲们的友善,唯一的大船,因为“我”,因为迅哥儿人家就让用。在“八叔的航船”旁边写上“侧面表现友善”。
老师继续往下讲,这句话很关键。因为我不到船,大家都来关心“我”,第一次让少年朋友们集体出现,没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没有社戏的故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读懂了这个部分,就读懂了全文。
(屏幕显示)
④第一次让少年朋友们集体出现。
师:如果还要加一句的话,更有意思。“双喜出场了”。一个智慧的少年双喜出场,故事就真正开始了。双喜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好主意啊!又在后一句话里用充足的道理说服了大人。不然迅哥儿怎么说他是“最聪明的双喜”呢?因为有了双喜,故事就顺利地展开了。
(屏幕显示)
⑤表现友谊,为月下航行与月下偷豆进行美妙的铺垫
⑥将少年朋友们巧妙地集聚到“航船”之上,从而在“航船”这个“场景”上塑造了一群美好少年的形象。
师:表现了少年们的友谊啊,为月下航行与月下偷豆进行美妙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将少年朋友们巧妙地集聚到“航船”之上,从而在“航船”这个“场景”上塑造了一群美好少年的形象。在“航船”旁边批上两个大的字:“场景”。没有航船也就改有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看小说就要看人物是在什么样的场景里活动的,没有场景,人物不能相遇,相互的关系不能产生,故事情节就不能够发生。巧妙啊,把少年朋友聚集在一个大船上,故事就一层一层地书写下去!
【评点】这是学生活动的第一大板块的内容:品读“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细节的品读,走进文本深处与细部,品味小说轻波微澜的情节特点以及小说编织文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在评点学生的发言时,教师顺势点拨和提升学生的发言。“照应”“波满”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烘托”“铺垫”“场景”等小说艺术手法自然又巧妙地一个个被揭示。这些文体知识不是教师死板的预设,而是基于学生品析的基础上的即兴生成,因而更易被学生掌握。有了前面充分的分析,教师随后的小结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品味语言之美、表达之美
(屏幕显示)
品析: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
师:我们继续。品析这个部分最后一段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第10段,一起来轻松地读一下。
(学生齐读第10段)
师:这样的朗读没有抒情的味道,各自朗读吧。你看(范读),“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篱,阿发拔后篙”。慢慢地读,读岀它的味道来。各自开始读吧。
(学生各自读)
师:继续安静地思考。读这一段,品味它的语言之美,在相关的地方写出你的品析。这一段,每一句都好啊。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好的,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先互相讲一讲,热身一下,然后再起来讲。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教师巡视)
师:好吧,开始。(对一学生)你已经发言两次了,过一会儿我再第三次喊你,(对另一学生)请你来。
生1:第一句话,是心情的描写,讲述的是“我”的心情变得很愉快,很轻松了,就是与前面“我”东西少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我”感觉很高兴。
师:第一句啊,写出了心情瞬间的变化。你看,“很重的心”啊,“忽很而轻松了”。然后继续用一个句子描写这种轻松,怎样的轻松呢?“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所以,这后面的句子是写轻松的。好,请你来。
生2:最后一句:“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渲染了轻松的气氛,烘托了“我”心情的愉快。
师:好!你还应该这样说,“飞一般”这三个字用得好啊!这就是细读。
生3:“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一直到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句话是景物和动作描写,渲染了当时宁静的气氛,烘托了“我”可以去看戏的兴奋心情,“月下”写出当时的时间很晚了。
师:“月下”不仅仅是写时间的,这“月下”的“月”,统管全文啊!你看后面的活动都需要月亮啊,把这个“月”字也打个大大的圈。月下偷豆,月下航行都离不开“月”,所以这个“月”字在全文的景物描写中极其关键。
生4:第10段中“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和后面的“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应该是一个照应,因为这样写出了他们驾船技术的高超,也从而写出了他们欢快的心情。
师:我觉得细读要读到什么程度呢,要读到能够品析每个词都用得好。你看,“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这个“陪”字用得好吧?你们再看,后面偷豆,豆子偷来了大家在一起剥豆的时候,又写道“年幼的和我都剥豆”,这里又照应起来了。“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还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年龄大的双喜他们对我的关心照顾是细致入微的啊。
生5:第10段:“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我觉得,“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夹”是一种伴随,“潺潺的”,“激水”的“激”,
还有“碧绿的豆麦”中“碧绿的”,“飞一般”,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们”想去赵庄看戏的急切。这也是一种环境描写,渲染了在月下美丽的湖泊上一群美好少年在航行的快乐。
师:你还应该说,这个“激水的声音”的“激”字写得多么好啊,写出了船的速度很快。请你来,第三次发言!
生6:第10段:“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从“月下”可以看出,尽管是在晚上,但也阻止不了“我们”去看戏的这种心情。还有“大家都跳下船”,我们平时都是慢慢地进入船中,而“大家”都是“跳下船”,写出了“我们”急着去看戏,又突出了“我们”心里的喜悦之情。
师:你应该说,这个“跳”字很有表现力啊!
生7:“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从“泊”“月下”,可以看出天色晚了,有一种宁静的气氛。
师;这是静物的描写,这与后面的船开起来了、大家摇桨划船的速度之快形成了对比,由静到动。
生8:“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这句话,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欲中呈给读者,表现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和快乐心情。
师:分析得好!景物之美,环境之美,氛围之美,少年朋友们在一起快乐之美。童年啊,多么美好的一幕,多么美好的瞬间。好,同学们,还很重要的地方你们没有读出来。还有什么很重要呢?我说这样几个字,你们去解释它们为什么重要:“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就这10个字,不知道有多重要!
(学生思考)
师:难住了吧?我再启发一下。对于这10个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9:“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注重的是谁在前谁在后。
(学生笑)
师:他们两个认识路是吧,那肯定是无疑的啦。他们都是平桥村的,能不认识路?
生10:双喜和阿发相互协作,很和谐。
生11:双喜和阿发都在后文中出现,为后文做了铺垫作用,也写出他们对划船十分熟悉。
师:且听我来慢慢分析。请大家做笔记
【评点】这一部分为学生活动的第二大板块的内容:品味语言之美,表达之美。学生多能抓住语言来品析,但正如教师在后面总结时所言,“说的都是比较大的话”。因此,教师在评点学生的发言时,除了做提升以外,还多次强调了评点语言的句式:“这个“××’词用得好”,意在培养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表达句式先表态、概述,再分析、阐释。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①美在对“快速行动”的描写。
师:这一部分,美在对“快速行动”的描写。这里的“快速”和前面的找船艰难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母亲出来“盼时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你看多快乐啊。快速行动,也是写心情,也是写友谊,写美好的故事的开端。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②美在对“心情”的直接与间接的抒写
师:美在对“心情”的直接与间接的抒写,直接写心情宽松起来,间接地用环境的描写烘托快乐的心情。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③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
师: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有一个弱点,没有说动词用得好。请看动词、色彩词用得多漂亮啊:“聚”在船尾,“点”开船,“磕”,“架”起橹,“夹”着,“激”水的声音,我重读的都是单音节的动词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④美在暗写了平桥村孩子的懂事。
师:美在暗写了平桥村孩子的懂事,就是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都聚在船尾那个语段。孩子们很懂事啊,反复地写了这个细节。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⑤美在再写双喜,并引出了阿发。
师:美在再写双喜,更重要的是引出了阿发。你们对阿发的作用以及阿发在这儿出场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了解到。因为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阿发说了一句很美好的话:“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如果这里阿发不出场,后面你是不是觉得很突然?这就是这一部分最重要的作用,让阿发出场,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把这个批在“阿发”的旁边,后面是照应,这里是伏笔。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
⑥美在景物描写的伏笔与照应作用。
师:这里又出现了伏笔啊。“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伏笔在哪里呢?请你来阐释一下。
生12:在“碧绿的豆麦田地”,因为他们要在月下偷豆,“碧绿”反映出豆麦长得很有生机的样子,让人家很有食欲。(学生笑)
师:哈哈,很有食欲就可以不说啦,但是她的发现的确是正确的,“碧绿的豆麦田地”,就是为偷豆埋下了伏笔。那么照应呢?“碧绿的豆麦田地”和课文开始夏天的“夏”相照应,写的是夏天啊,所以有豆麦的田地。
同学们,告诉你们这样几个字,你们在《社戏》的课题旁边记下,“由一篇知一类”(板书)。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是告诉大家读小说的时候怎样读出人物出场,怎样读出小说的环境,怎样读出小说的场景、伏笔、照应、波澜,这就是知识,也更是方法。
【评点】这是第二教学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做笔记。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品析与交流,教师通过提炼、提升学生的发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并以讲析的方式归纳出这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由一篇知一类”,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尤其是在传授文体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至此,本节课的课型清晰地彰显出来—小说阅读启蒙课。
五、结课
(屏幕显示)
小结
《社戏》第一课时
故事情节的表达作用欣赏
小说细节的表达之美欣赏
师:这节课,我们对故事情节的表达作用进行了欣赏,我们对小说细节表达之美进行了欣赏。谢谢同学们!下课。
【总评】
余老师一贯重视对教材的处理。他曾经强调,要根据篇章特色、文体特征、内容特色等来处理课文教学,要艺术地、科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以更好地实现课文价值的最大化。
《社戏》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小说,因而将《社戏》定位为小说阅读启蒙课,是非常必要和准确的。小说的教学当然与一般的记叙文的教学不同,从余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依体而教”的特点。
在一线的教学中,很多小说的教学课没有点出小说的文体特点,学生的文学滋养匮乏。这节课非常成功地展示了小说教学的基本特色和要求。整节课形式简洁而内容丰厚,利用两个板块的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文本,品词析句,充分交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提升学生的发言质量并随机渗透小说的文体知识及艺术手法知识,学生在一节课里积累了一批小说阅读的专门术语。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这样的教法是语文的。整节课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余老师教学的一贯作风:“用教材教”,“授之以渔”,保证了“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