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亡国之君数不胜数,而最令人惋惜的皇帝,便是崇祯了。众所周知,崇祯皇帝自杀之前,曾经留下一封给后来者的遗书,上面写的便是希望攻破京城的人,能够杀掉满朝文武,而不要杀老百姓,但是显然他的这一愿望落空了。
对于历史上崇祯皇帝的死,以及明朝在他手上的灭亡,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罪在崇祯,有人却认为不是。关于第一种说法,人们的理由是,崇祯本身是一个很聪明人,但是他又对手下不放心,因此频频微操,导致将在外不能够视实际情况而行动,处处被掣肘。
对于第二个观点,人们的主要理由是,明朝灭亡的最大的原因,是源于民间地主士绅的土地兼并,一旦遇到荒年,便会产生大量流民,而这些流民都是不稳定的因素。流民本来没有起义造反的能力,但是一旦遇到荒年,他们便产生了造反的心,因此一旦出现一个高迎祥,李自成这样的具有煽动能力以及领导才能的人,底层的暴动便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这两种说法都合理吗?或者说都有哪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首先,崇祯皇帝是一个聪明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很有手腕的人,比如处死贺人龙,并且自己主动捐献财报,以此来鼓励文武百官也积极捐献,比如他一上台就将宦官干政这件事情基本处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窃以为那就是崇祯虽然有策略,但是他缺乏大的视野。崇祯一上台就根除了宦官干政这件几百年来的”弊病“,但是他却忘了,宦官实在是自己的政令能够传达下去,能够实施的一大保障。明朝的宦官虽然有将皇帝陷于“土木堡”,致使皇帝被擒的王振之流,但是说到底,太监其实就是皇帝的奴才,这个群体是和皇帝共生的,他们的主子只会有一个,那就是皇帝。从辩证的角度看,崇祯剪除阉党,实则是断了自己的一臂。
其次再说第二个观点,那就是流民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千百年来都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只要是在封建时代,这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为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家天下”,“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个朝代必然是统治集团逐渐积累财富的过程,而当这个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候,民间就会开始反抗,然后产生下一个朝代,这便是新的一个循环。
崇祯皇帝执政时期,明朝已经走了两百多年了,因此统治集团的财富积累,导致的社会的贫富的两极分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因此爆发新一轮的起义,一次大洗牌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留给崇祯的可操作空间可以说是很小的。崇祯虽然力图振兴,但是现实是不允许的,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崇祯实在令人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