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我在图书馆发现了《上帝、格列佛与种族灭绝:野蛮与欧洲的想象(1942—1945)》一书,这本书的前言让我对“others”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野蛮人令我们心神不宁,他们属于非我,他们不会说我们的语言或者“任何语言”,我们鄙视他们、侵略他们并杀戮他们,我们又同情他们或羡慕他们。我们向往他们的天真和活力,我们称他们为野蛮人,但其实我们比他们更野蛮,他们相貌酷似我们,这令我们心生不宁、想入非非。他们以双重身份交叉出现在我们面前:种族上的他者和土生土长的贱民,这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些群体——被征服的异教徒和野蛮人、爱尔兰人、巫师、妓女、穷人、犹太人等等。[ [美]克劳德·罗森:《上帝、格列佛与种族灭绝:野蛮与欧洲的想象(1492—1945)》,王松林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前言第6页。]
“在很多情况下,种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暴力是因为一方成了被歧视的对象——others,而产生歧视和谎言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对于彼此的习惯、文化等没有真正地了解和尊重。因此,要消除种族冲突、避免种族灭绝的悲剧再度在历史舞台上发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各种文化。”
解读:这一步也很关键,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推而广之,扩大其使用范围,也就明白了概念的外延,使这个专业术语的意义更加丰满,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开阔,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近课堂的主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有了对others的了解,我相信,我的美国同学和我一样,应该不会把Mr. Buccieri这样的课堂总结当成空洞的说教或是单纯的宣传口号:要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是美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居住着白人、非洲裔、亚裔、混血族裔、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就是一个“世界村”,在美国用来交流的语言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民族语言,在这样一个“世界村”里,种族冲突与暴力自然成为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
有空时可以想一想,我们内心有没有把一个人或某个族群定义为others,加以歧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Mr. Buccieri的课后思考题让我明白学习历史不只可以知兴替,还可以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行为,历史离我并不遥远。
解读:经过老师的层层铺垫和巧妙引领,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此刻得出的结论可谓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的勉强,也没有任何的空洞说教,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当然。正如杜威所提倡的那样,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知古为了鉴今,学习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在,也让未来更加美好。Mr.Buccieri就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他深知学生的思维状态(如好奇心,认知冲突等),并创造种种条件(步步设疑)来引发引导学生去观察(阅读),去分析推理(德国人的心理),去归纳概括(“他者”),直至最后得出学生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达到历史教育(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