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汤文化品味洛阳城”征文参赛作品
记忆深处的那碗汤
作者:曹会智
岁月沧桑,韶华易逝,铅华洗尽,留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大多是与吃有关的事情。譬如第一次在四川跟着爸爸吃汤圆,第一次吃爸爸带回家的香蕉,第一次在洛阳胜利路吃麻辣面,第一次喝家乡的羊肉汤等。这些记忆,或许是我童年嘴馋,只喜欢吃,这也许是人的天性使然吧!舌尖上的记忆,味蕾上跳动的音符,再加上深入嗅觉的香味,已经让我无法忘却记忆深处的那碗汤了。触景生情,拨动心弦,我便有了挥之不去的记忆萦绕,有了太多美好!虽然,回忆过去,会伴着一点心酸,却也是童年无限的喜悦。
半个世纪前的记忆,至今清晰,清晰到令我自己惊异,应该是那段生活困难时期,物资匮乏,难得有美味入口的缘故吧,所以,食髓知味,竟然刻骨铭心,变成我对老家洛阳汤最美的回忆,至今我的唇边、鼻尖都有那暗香浮动,就如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年,爷爷是诸葛公社(现改称镇)供销社的竹匠,常年在供销社里,和我的三爷他们一起做竹活,用他勤劳而灵巧的双手,把一根根毛竹用竹刀破开,削成竹条竹篾,神奇般变成各色各样竹篮竹筐等供应乡里,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而我最高兴的,除了爷爷给我做的竹手枪,就是他捎回来的那碗羊肉汤了。
记忆里,爷爷会用父亲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那个军用饭盒买碗羊肉汤装了回来,香味扑鼻,令我兴奋,急着想喝。但家里人多,无法每人都喝一碗,就只好倒入大锅,添了满满一锅水熬开,打了面汁进去烧开,让一家老小每人都能够喝上一碗。即使如此兑了水的汤,在当年,也是一家人难得的美味了。
后来,我有机会到诸葛街上的羊肉汤馆喝汤。当年的汤馆,貌似不大的店面,大铁锅临街筑灶而支,炉火旺盛,锅内汤汁翻滚,里面有羊肉和羊骨若隐若现。乡人喝汤,为了省钱,总是把家里烙的饼,用手巾包了带来。大厨用笊篱把掰好的干饼盛了,帮汤客在热汤里涮一下,再倒入碗里。那是一种黑瓷碗,闪亮有光。汤碗里,已经软化的饼上,放了几片羊肉、羊杂、羊血块,再撒了葱花和香菜,加了佐料,加了油辣椒,用滚烫的羊肉汤浇上,黑瓷碗里立刻便有奇香四溢,而红红的辣椒、绿绿的香菜、绿白相间的葱花,在滚烫羊肉鲜汤的刺激下,均散发出各自香味,混合在一起,立刻奇妙无比,香气扑鼻,令人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即喝进肚里,一饱口福。常言道:“心急喝不了热汤”。于是,有人就只好用嘴吹着冷却,边吹边喝。黑瓷碗,红辣椒,白葱,绿香菜,滚烫飘香的羊肉鲜汤,就是我儿时眼中的饕鬄盛宴,深深地留在我的舌尖上,飘在我的鼻子前,刻在我的脑海里。
一个人,童年对吃的记忆,应该是极其深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饮食文化,一定会印在一个人脑海中,融到一个人骨子里,永远都挥之不去。
记忆深处的这碗洛阳汤,看来是一定要伴我一辈子了。今日,我走过欧洲,走遍中国,寻访洛阳城大大小小的汤馆,与汤馆掌门师傅短叙长谈,与汤友们现场闲聊网上交流,洛阳汤文化的前世今生,更让我拙笔难书了。我之所能做,大概只有不怕贻笑大方,写字、拍照、录视频、建群、注册自媒体,分享广告天下了。
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就爱我大美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汤城洛阳名中华,看一朵花,品一碗汤,岂不快哉!爱家乡,我们爱得不讲道理!
秋风凉,寒露至,喝汤正当时。有缘千里来相会,有缘,我们一起喝汤吧!
曹会智
2018年10月6日写于洛阳 2018年12月21日修改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