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汤小小轻松高效写作
读杨绛的传记,除了吃狗粮,这位文坛巨星还告诉我三个写作秘诀

读杨绛的传记,除了吃狗粮,这位文坛巨星还告诉我三个写作秘诀

作者: 汤小小 | 来源:发表于2020-11-10 09:44 被阅读0次

最近我在读《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是作者吴学昭为杨绛先生立的传记。

提起杨绛,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她和钱钟书的爱情。

的确,钱杨密不可分。但除此之外,杨绛本身也足够吸引人。

就写作来说,她是文坛巨星,一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我非常喜欢杨绛,看过她的作品,也很爱她的文字。

在读传记的过程中,我遥望着杨绛,惊叹于她的成就,也学到了一些宝贵的写作经验。

虽然杨绛写的不是自媒体,但我觉得这些写作经验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同样适用于今天。

说起来,杨绛的这几点写作经验,都可以被迁移到普通人身上,被我们拿来学习,为自己的写作助力。

一、写作源于生活

杨绛的作品,很多都取材自她的真实生活,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生活气”。

比如最出名的《我们仨》,写的是她和丈夫女儿的日常,还有《干校六记》,写的是她被下放到干校期间的故事……

这些作品告诉我们,写作源于生活,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当我们不知道该写啥时,其实可以先想想,我能不能从生活中找点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我知道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但感觉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是断开的,要怎么才能找到那条连接生活和写作的“线”呢?

对此,杨绛的两个做法是:记录生活和感受生活

我以前不太明白,为什么杨绛先生写《我们仨》时,会对那些小事记得这么清楚。

后来发现,她和钱钟书先生都有非常好的记录习惯,比如两人会在各自出国访问时写下准备讲给对方听的事,对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都记得很详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被记下的日常,成为了杨绛最好的写作素材库。

除了记录生活,杨绛也时刻保持着一颗感受生活的真心。

以那篇入选教材的《老王》为例,老王是杨绛认识的一个三轮车夫,贫苦不幸,被杨绛先生刻画得非常逼真,读来就像看到活人跃然纸上。

有人很好奇杨绛为什么如此熟悉老王,是出于悲悯之心吗?

杨绛说:“这是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很要好,什么都谈。自己对他们不是悲悯,是平等的友好,一点都不高高在上,所以写出来的话,不必费心思创造。”

可见,杨绛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用心感受和珍惜生活点滴,自然也为自己捕捉到了好素材。

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杨绛精彩,但借用那句老话来说,有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写作高于生活

杨绛以生活为素材来写作,但却没有做生活的搬运工。

在基于生活的基础上,杨绛会给素材加工,给素材包装,使最终的写作高于生活。

就像我们不是把素材搬来就用的,还要能从素材中找到切入点,写出高于素材本身的立意和深度。

关于这一点,杨绛的做法在传记里也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杨绛会遵循一定的方法技巧来对素材进行加工。

在多年对小说理论的研究中,杨绛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发现小说的创造会遵循“事实—故事—真实”这样一个规律。

之后写小说时,杨绛就会用这条范式来剖析所有小说和真人实事的关系。

其实自媒体写作也是如此,有它的一套方法和技巧。

我们报汤老师的班学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快掌握自媒体写作的套路,从而更轻松地上手。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规律和方法,与其观望,不如想办法学习。如果想在这个领域里扎根,那先学到就是先赚到。

除了遵循基本规律,杨绛也会借鉴其他名作的特点,来为自己的作品添彩。

比如写《干校六记》那会,杨绛是读了《浮生六记》后才决定写的,将《干校六记》的题目和六记都以《浮生六记》为样本,再加入自身的特色,创作出了一部较好的作品。

这不也很像我们去阅读和拆解别人文章的时候吗?

在基础班的课堂上,助教师姐说过:“作为一名写作者,每天阅读和拆解别人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动作。”

阅读和拆解别人文章可以使我们快速掌握好文章的写法,为自己找到灵感,对原有素材进行加工。

如果说写文章是做菜,那生活就是库房,素材就是菜。我们除了要学会在库房中找到合适的菜,还要学会如何把菜进行加工,做出一道佳肴。这两步,缺一不可。

三、写作在于坚持

找了再多好素材,学了再多加工技巧,不写出来的话,什么都是空谈。

就像女贞老师曾经打过的一个比方:“写作就像游泳,方法和技巧懂得再多,不下水永远等于零。所以,写写写才是唯一的法宝。

这个写,不是写一次两次就可以了,而是指一直写,持续写。

首先,身体健康是让自己持续写作的基本盘。

杨绛坚持写作是出了名的,即使快到百岁高龄也依然在写,光这一点就超越了无数人。

我们较为熟悉的《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都是在杨绛晚年出版的。

她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以相对健康的身体打好了持续写作的基础。

其次,对写作者来说,信心是持续写作的必备武器。

在写《干校六记》前,杨绛费了好大一番心思,自信这部会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不过一开始告诉钱钟书时被泼了冷水说没用。直到写出来给他过目,才让他相信是真写得好。

杨绛早年写剧本和散文,75岁才开始写小说《洗澡》,想通过这次试作来看自己能不能写小说。

她从不轻易否定自己,有想法就去写,相信自己能写好,也相信自己能用实践来检验。

在写作这条路上,我们可以勇敢尝试,看看自媒体里的观点文、故事文和人物稿影评文到底哪个更适合自己;更要保持信心和勇气,不因为一两次的拒稿等困难就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就这样了,甚至没必要再写了。

写作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都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相信在持续写作中能收获更多惊喜,取得更大突破。

可能你看到这里时会说: 杨绛先生这么厉害,有天赋也有本领,我们怎么能比呀?

亲爱的,与其去关注那些差距,倒不如将她身上的优点捋一捋,把能借鉴的经验都赶紧学到手。

我们无法复制她同样的光芒,但却可以用这些方法为自己的写作增添光彩。

杨绛对生活素材的用心感受,通过掌握基本规律及借鉴他人名作来对素材加工的做法,在写作上的信心和恒心,都是普通人可以习得的能力。

同是写作者,她的光芒足以照亮你我的前路。

与各位小伙伴们共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介绍

王小青,汤小小52期基础班学员,研究生在读,想和你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杨绛的传记,除了吃狗粮,这位文坛巨星还告诉我三个写作秘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vd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