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打从离开学校开始,才知道人生没有寒暑假,只有不停地奔跑。一转眼过了弱冠之际,直奔而立之年,时间像一道风。昨日和今日只隔了一个夜晚,可是过去和现在之间却隔了若干年。日积月累,日子如平凡的水滴,一滴一嗒,竟把岁月之石滴出了一个洞孔。这就是无言的青春哪。
毕竟隔了一代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90后眼看着身边的80后,也走上了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的芸芸众生路。如同当初的80后望着70后那样。十年前,曾经娇嫩的小鲜肉、骄子,转眼间为人父为人母,在时光河流里变迁沉浮。一路向前、向前、向前…向着40岁的关头愈走愈近。前段时间,冷不丁冒出了“中年大叔”,“油腻男子”的称谓,好是热闹了一阵。我一听,暗自为80后的哥姐捏了一把汗。这些坏孩子,别拿80后不当哥、不当姐。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别怪世界变的太快。不要高兴的太早,风水轮流转,庄家轮流坐,在时光里谁都逃不脱岁月的快刀。
90后是聪明的一代。甫一面世,恰逢市场经济大发展,生来会挑时间。天生束缚更少、鬼精鬼精。他们在80后被垮掉的社会舆论中一路隐忍,像星星之火低调成长。未到而立之时,然早过弱冠之际。将立而未立,已弱而不弱,90后的小盆友正处在一个暧昧的时间点。地位未稳,钱包未鼓,这是代际的硬伤。但不等这个社会反应过来,来一场竖子是垮非垮的大讨论。趁着互联网的东风,90后开始了自娱自乐,自我调侃。丧也是一种文化,就看姿势舒服不舒服。满屏的佛系让局外人懵懵然“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这年头还可以这么玩。苦中作乐也自有豪情,放浪不羁也自成一派。反正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不care。正如我国六百年前的一位古人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本着人艰不拆的精神,姑且默认了“第一批90后已经成佛”,“第一批90后已经秃顶”,“第一批90后已经油腻”,“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and so on。但没有什么比第一批90后找不到对象更让人扎心的了。调侃就像罂粟花,可以缓解心情安慰寂寞,但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脱缰的野马难的不在驯服,而是被驯服的机会。褪下一天的工作,收拾一周的心绪,惊叹一月的飞逝,是否也有过“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的念头一闪。男过二十五,开始啤酒肚。女过二十五,养生必须补。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哦,忘了提醒大家,还有53天就春节了,各位小确丧、佛系的小主也要踏上返乡的旅途,大家准备好了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台词了吗?
一年一度,一度一年。岁月像夜晚的灯火一样,照耀着你我。早年听黄贯中的《大地》: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唏嘘的感慨一年年,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到现在我都没想明白,什么时候开始结婚、恋爱成了父母们最关心的话题了。早年的我们被教育着好好做人,好好读书,防火防盗防早恋。写一个纸条都要提防被发现,写情书传出去更是天理不容。老师最喜欢找有恋爱苗条的同学谈话,父母谈起早恋谈虎色变。即使进大学早些年也难逃耳边的絮叨。毕业工作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怎么一到工作之后,这些就成了人生的大事呢。变化开始了。首先是你身边的人相继结婚生娃,朋友圈里开始零星晒娃。看起来强壮的父母也开始操心,再不要结婚生娃,晚来就抱不动孙子了,起先暗催,再是明促。可是恋爱随缘,婚姻不易,我们没感觉呀!
90后是认真的一代。当年的叮嘱言犹在耳,怎么能怪我们都当真了呢。人傻不能怪电脑,总归形势比人强。比不得当年教育的势,周遭都如此,没有可比性。如今的我们看着地铁里初中的小子牵着初中的姑娘,高中的小子撩着高中的妹,果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浪。80后已经淡出了话题,00后在奔二,10后快奔一,而我们的90后也沿着康庄大道一路奔三。时间是公平的砝码,成长是共同的专利。所有人都在用暗示或者直白告诉90后,轮到你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于是年年春节,月月两头电话煲,日日朋友圈,都有话题出现。眼下的春节即将是另一度没有硝烟的战场。所有的问题都化作了一句不能言说的伤:为什么即将奔三的你还没找到对象。
谁都不能明白90后的伤,因为没有人能够替他们解决伤。伤不是丧,丧掩饰伤。90后看起来强势但不强硬,和他们的哥姐比,他们的情感和处事灵活得多。先发制人已经让人无可发制,“第一批90后”已经被写完蛋了,社会舆论拿90后没有一点办法。老革命们遇到新问题,对80后的那些术势用在90后这里不灵了。可是,90后们舆论大胜,赢在了势,却不知道有些问题本来无可避免。在遥远的城市里,享受孤独无人干涉,是一种自由,某种意义而言又可为被自由。城市个人生活相对独立,陌生环境遇到陌生的人,陌生的人自然不关心陌生的思想,城市是为掩体,城市的墙是为无形。自由最可贵,束缚最怕多。爹妈们鞭长莫及,陌生人们无法触及。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迥异,无可雷同。原子化的生活注定是大多数人的归途,平平淡淡方为真。绝大多数人终究回避不了那个困扰无数的疑问,但最终却是殊途同归。既然逃不了,便认真对待。本来就是人性使然,又何不轻松对待。不同的原子与原子结合,也是新的组合。当然不排除真有人喜欢单身生活,享受个人空间。但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里,只算是少数。大多数人终都会回归家庭,走上条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之路来。
首当其中的90后小确丧、佛系小主,是何等聪明。早就知道问题何在,看到了即将引起讨论的苗头。用戏谑化解,以作乐自嘲。可是,甩开了尾追的舆论势头,搪塞了春节会面的七姑八姨大军,却赶不走如影随形的问题之影。为什么我们相处的城市里还有这么多单身的人。我又该如何去找到属于我的那个人呢。
我有个朋友,一个不错的小伙子,27岁,毕业多年、单身多年,暗藏的潜力股。和所有的90后同袍一样,偶尔开起玩笑来,叫我给他介绍女朋友。江湖救急如救火,不枉一场信任情。自然我得留意着。可留意许久喜匆匆发去微信号,小伙子看了照片和朋友圈,就说不是他喜欢的类型。此种事别人只能旁敲侧击,不能代做主张,于是提示应该多聊聊试试约出见个面。小伙子说没有感觉不想耽误人家。类似情况时常发生,很多人加了朋友介绍的对象微信,但总说聊天聊不到话题,所以告吹。这也算原因,我苦笑。
还有一朋友,女,30岁刚出头,身材相貌好,条件佳,经济能力不错,一个人住市区房子。因自身各项条件尚可,一心要寻与其财貌相匹配之婿。然终日工作生活三点一线,不爱社交,朋友圈有限。偶尔朋友介绍若干男士,却又觉财不匹貌不配,屡屡看不中。某次,彼有友介绍一男,身高相貌人品还可,然收入穷蹙,友心内不喜,但多次相亲不成,年龄又到,勉强在一起。友平日里总嫌男友不如己,素有高高在上之感觉。某日二人吵架,男友说你这样强势,不知道今后怎么和我爸妈相处。友听完,心思日后漫长,两人凑合已各不爽,何况加对方父母耶。于是果断分手。彼朋友得知此事,再未有多事者愿意为友代为介绍。某日聚会,友拨弄手上带着的黄花梨珠子,对我们感叹自己命运不好,乃至婚事多磨,需要转运。某月听圈内人说其果断将城南房子卖掉,在城北购置一套,说方位倒置,或可带来转运之机。至今未听到友婚嫁讯息,多次聚会也未见其参加。
奔三的90后创造了90后语系。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背后代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面对世界的方式。他们锐在敏感新颖,却弱在经验和积累。对很多要在春节大智若愚的丧佛系得道小主来说,生活得继续,原子得结合。处对象是时间的考验,经验的积累过程。合则喜,不合则友好分离。而婚姻更是包容的诞生,顺理成章的结局抉择。合与不合又如何判断?找对象固然要有条件,但是要分清楚何为必要条件,何为充分不必要条件。举例来说,必要条件如人品,性格是否相投等,充分不必要如财力物力,外在相貌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你把什么放在首位,什么放在其次。分清主次才能够做出符合内心的抉择。
说到见仁见智,我想到了我一哥们,理工男,27岁,情商高,他追女朋友的过程值得一写。添加了微信后,经常聊起不同的话题,平日里不忘嘘寒问暖。女友工作特殊,时常夜班。刚拍拖不久,正是两人关系暧暧昧昧的时候,周末约女朋友,女朋友说晚上有夜班,下午要在家睡觉。为了不影响女朋友休息,同时体验下女朋友的工作,于是他提出陪她上夜班。那个夜晚,他就在女友单位办公室坐着,看了一晚女友的忙忙碌碌,把女朋友感动了。知道女朋友工作的不容易,进入到对方的角色,也才会懂得更加珍惜彼此的情分。这个故事也让我很感动。套路是有的,但是真诚的套路却并不是谁都能做到。
处对象不是像追求成功那样,追到了就罢手,在漫长的时光里,学会去适应彼此,了解彼此。爱情需要经营,需要坚持。两人之中必有一主动,默契是性格气质和时间造就的。不必被条条框框框死,交往、约会需要尝试的勇气。熟人介绍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害怕熟人的介绍,不要把熟人的介绍当做相亲,应该当做一种了解的机会。时代变了,互联网也不是洪水猛兽,添加微信,线上聊天也增添了不少可能。但是记住,文字和说话不同,线上聊天的人和线下的人也不一样。想象不能代表接触,想象的恋爱婚姻和事实的恋爱婚姻终究是不同的。做符合自己内心的事,不会有错。
最后,愿所有渴望爱情、迟早会步入婚姻的奔三男女最终邂逅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