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永远都在努力与我配合。因此,我安坐一处,潜心工作。这就是我们的约定。我相信灵感,灵感也相信我。——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的最后两章:“无条件的信任”和“奇迹无处不在”,阅读起来依旧畅快且充满欢乐。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延续了前面四章内容共有的风格,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位位在创作道路上或成功或失败的创作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功成名就的大咖们的金玉良言,为每一位在创作中或立志走上创作之路的人加油鼓劲。
这些发自内心的建议和方法,绝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作为一名多本全球为畅销书的作者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悟出的创作真谛,并打破了一些一直以来我们深信不疑但却让很多创作者陷入痛苦的创作过程的所谓“道理”。
比如,创作是痛苦的。就像一位教授说的:“如果你在写作时没有情感的挣扎,那你永远也写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就像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深信的:快乐不可信,唯有挣扎才是值得信赖的东西;或者是,“愤怒才是唯一真实的情感体验”等等。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英文名句:No pain no gain(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总之,不经历一番“寒彻骨”、苦苦挣扎、情感上的痛苦纠缠,似乎就无法创作出惊天动地的旷世奇作。
所以,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行为乖张、离经叛道,甚至对一些事物成瘾,比如酗酒,甚至吸毒。吉尔伯特引用了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在成功戒酒后的洞见:“任何一名酗酒的艺术家在戒酒之后仍是一名艺术家,他们不是因为酗酒才成为艺术家的。”一针见血,真的是不能同意更多了啊。
我曾经也曾思考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工作中很多男同事遇到要写材料的工作时,就香烟不断。我那爱抽烟的老公也是,而我与他共同认识的一位朋友原本不抽烟,因为几年前写材料压力巨大也学会了抽烟。我那爱胡思乱想的脑袋就开始发问了:我也常常写材料啊,有时也要加班写到夜深人静,可我并没有抽烟啊,虽然我是女的,可见你们就是为自己抽烟找了个好借口。
人们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更多的人喝得不比李白少,但也没写出一句诗来。关键不是喝不喝酒,关键是人家是李白。创作与否,是不是有灵感,关键不是喝酒等任何成瘾的事,或者经历某种痛苦,而是这个人一直在创作当中,他的思绪、思考的一切、五感无时无刻不在创作中,而喝酒的微醺状态可能只是个助燃剂。
想起电影《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的故事开始,潦倒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在经历种种倒霉、郁闷的事情之后到酒吧喝酒,微醺间,他听到女主弹着吉他唱着自己创作的献给孤独的人的歌谣。他被吸引了,因为他一直在寻找好歌手和好歌曲。在酒精的作用下,这位曾经得过格莱美奖、捧红多名一线歌星的制作人眼前的舞台上,出了女主角抱着吉他弹唱之外,角落里的架子鼓开始打起节拍,旁边的钢琴开始弹起间奏,大提琴、小提琴的弦乐之声陆续想起,在他的脑海里,女主角的清唱变成了有完整配乐和编曲的值得包装、将会走红的热歌。
在我看来,不是酒精让他产生了幻觉,毕竟整个酒吧喝酒的不止他一个,重要的是他本身的才华,和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寻找好嗓音好作品的心一直萦绕心头,是他的职业敏感,让他可以觅得良音,并以他的神来之笔锦上添花。
从这段情节可以印证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主张的观点:一是我们不能“将痛苦与创意混淆在一起,紧抓痛苦不放”。二是当我们在创作中遭遇卡壳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较劲,而是放松,出去走走,到处逛逛,做点其他的事情,看看书、看看电影、画画、舞蹈、运动、旅行、陪孩子玩耍、做手工……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位音乐制作人,通常挖掘新歌手是做着明星梦的人们把样带寄给他,他在开车路上一张一张听着,却没有一个吸引他的。反而在让他绝望倍感孤独的夜晚听到的酒吧清唱,却打开了他的天灵盖。
就像在《去当你相当的任何人吧》这本书里提到的,当创作陷入瓶颈时,吉尔伯特会去画画,虽然她画得不好,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用轻松的心态去画,让自己从写作卡顿中暂时抽离出来。
就像爱因斯坦在思考中卡壳时去拉小提琴就能帮助他打通思路,就像一位棒球训练没有进展的运动员放下包袱跑去踢足球一年,回到棒球场上又变得神乎其技了一样。
因此创作需要的不是痛苦,或者依靠成瘾让自己陷入忘我之境,我们应该去做其他让自己放松和快乐的事,从另一个视角不经意间与灵感连线。
吉尔伯特告诫我们“不要对痛苦上瘾”,她认为“将痛苦视为唯一可信的东西是危险的”,并用事实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在拥有创意生活的同时努力做一个好人。我们创作或是做任何我们喜欢的事情,都应该是我们“选择了以爱为信仰”,并要牢记“要选择爱,不要选择痛苦,且永远都要这样做”。
是的,我们写作、我们画画、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演奏、我们发明创作……皆因我们热爱、我们喜欢、我们感兴趣。我们爱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做的这件事是否爱我们呢?这是吉尔伯特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给大家提出的一个充满哲思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如此爱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却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回报呢?答案很可能是我们不快乐,我们给这件事加诸了太多条件、太多焦虑,我们想要名利双收,并且相信吃得苦中苦中、方为人上人,独独少了用快乐、喜悦、丰盛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想象一下,假如这件事情是有生命的,更愿意爱焦虑、愤怒、痛苦的我们呢?还是愿意把灵感交给并持续交给快乐、喜悦、丰盛的我们呢?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用她20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的欲望是:创造有趣之物和实践有趣之事,在创作这件事情上,我们除了“用固执之乐为出发点来面对工作,别无他法”。所以,勤勉地、带着放松快乐的心态持续创作便是吉尔伯特的秘诀。她始终相信:作品渴望被她创作出来,它们渴望通过她被创作出来。”
因此,她要做的是务实地、脚踏实地地持续创作,并为把作品发表出来。不会因为一封封的退稿信而气馁,不会因为杂志编辑需要她对自己心爱的小说大幅删减而“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不会因为书评“仆街”而自怨自艾停止创作。她不会在失败的作品上多作停留,她只会既往不咎,快速进入下一个任务,“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永远往下走”。她深信:灵感总会被行动的状态所吸引。
所以,持续阅读、持续写作、持续画画……持续创作、持续创造。赵本山在小品里说: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我要说创造者是最美的人。带着轻松喜悦的心情持续不断地创造吧,这本身已是生命最高的奖赏。
其他的,who cares?
无戒学堂日更第6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