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又迎来了咱们小组的小组会,按照惯例,今天轮到我主持,这次咱们围绕班级的大主题:健康进行讨论,同时也结合昨天的班会互相分享一下各自的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4889/7a321d8a5f410807.gif)
于是在6:30我们准时空中见面啦,在听到君姐的分享时让我感触很深:
她分享的内容从两个板块进行,第一个板块:李老师分享的内容出发“先解决情绪,再处理事情”联想到昨天自己的工作,忙碌一天后,面对孩子的未完成的事情陷入的疲惫,内心一种无助和心累感凸显出来,这个时候的觉察,然后解决情绪的办法将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歌,一路欢快的回到家,将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个板块:君姐看到了昨天分享嘉宾李老师上课的整个流程:从前期准备-课中-课后流程化的思维模式,同时结合自己目前的形体培训,可以参与一些思考。
当我听完之后,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我没有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呢,而仅仅看到老师分享出来的知识,或者说时ppt展项出来的内容呢。
刚好今天正坐在窗前看了《好好思考》关于“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在工作中,有人进步飞速,有的人却十年如一日,明明工作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原来在咱们工作和生活中,咱们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其实大部分都属于“显性知识”,还有另外一类叫做“隐形知识”,怎么寻找这每一次交流谈话、会议、人物、问题等中的”隐形知识“呢?
比如: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
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
这些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今天来试着用“五星笔记法”来梳理今天早会的内容。
1、今天君姐在讲什么问题
总结昨天班会的收获
2、记录讲话的逻辑
1)总观点:情绪管理的要点“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例子:和孩子一起唱歌回家,处理疲惫后的无助感。
2)总观点:上课的成交流程,例子:李老师的前期准备(了解听众)—课中的互动(问题的设置)—课后的答疑(设置答疑群),总结:自己目前的行业培训
3、这个讲话逻辑给我的启发?
1)看待事物的角度:从直观的内容到整体的流程,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那怎么去练习自己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呢?是直观/表面,还是流程化思维去分析呢,老师分享的目的—到准备—转化思维。
君姐看待这堂课程的目的:学内容,学讲课模式
4、我可以提炼出的思维模型?
1)对于直观看到的知识:显性知识
对于知识的提炼:隐形知识(结合自己的需求)
5、这个启发,我可以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可以的,比如面对一项任务的完成,不在只是看到“被安排的任务”想想这项任务背后的目的,梳理流程,不能只看到表面,比如自己的工作总结、学员的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