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584831/5dd407196124a7d8.jpg)
今儿是我们北方农历小年,这小年一到,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随着年龄增长,加上自己十多年从事商业工作,对于年节,我已经没有了太多渴盼和感觉,如果不是商场里红红火火的春节饰品冲击着视觉,我真感觉不到要过年了。今天我照常上班,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
小年的年夜饭,我们家没有做,因为老公有张老船夫饭店的五百元的代金券,再不消费月底就过期了。正好,老公就去点成了今晚的年夜饭了,九道菜,捎带着一盒墨鱼水饺,省了我的事儿了。现在就要学会享受,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习俗劳累自己。
下班走在大街上,听着噼哩啪啦的鞭炮声,闻着路边饭店还有居民家的窗户里飘出来的饭香味,看到市场上的各种小吃,我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搜索小时候在故乡过年时的情景,记忆中第一次吃到的过年美味我还有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9584831/570d2d5066aeb041.jpg)
1988年春节前,我一直生活在农村老家,春节就成了我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中的节日之一了。
我的父亲曾经是位军人,他转业后到了青岛某渔业公司,当了一名职工。在当时,这个公司是青岛市有名的国营大企业,能在这个企业上班,就是一种荣耀。该公司主要从事海产品的加工,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工各种鱼罐头。
那时,我和母亲还有妹妹都住在乡下,过着很清苦的日子,一年到头闻不到点肉香味。有一年的春节,父亲回家过年,带来了我生平中第一次吃到的美味——鱼渣,就是做鱼罐头时炸鱼掉在油锅底下的渣渣,厂长就让工人们捞出来攒着,等逢年过节时分给职工一点当年货,这可是很多单位享受不到的福利啊。这次父亲带回来的鱼渣就是过年单位分给他的年货。
每当春节临近,我和妹妹就盼啊盼啊,盼着父亲的归来。父亲一般都会在除夕的头一天下午回到家里。当那个除夕的头一天下午,父亲冒着严寒风尘仆仆地进了家门,放下那个沉甸甸的旧帆布行李包时,我们姐妹两个就眼巴巴地盯着这个包,都在猜想父亲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吃的呢?小孩小孩就是馋啊!
父亲知道我们的心思,但他不着急打开行李包。到了晚上,父亲才会当着母亲的面打开帆布包,拿出他带给亲朋好友的过年礼物清点,其实也没什么贵重的礼物,好像有青岛特产钙奶饼干,还有给叔叔家的孩子带的几支钢笔和新衣服。
这次父亲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包扎得很严的塑料袋,一打开,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馋得我们直咽口水。那是半袋子呈棕褐色的鱼渣!
母亲先盛了一小碗,让我们姐妹先尝尝,压压馋虫。我和妹妹咂吧着嘴,细细品味鱼渣的香味,真香啊!剩下的鱼渣,母亲又仔细地扎好袋口,说等春节期间,有亲戚朋友来做客时当一道主菜上桌。
整个正月里,亲戚乡邻来了一波又一波,每一次这盘菜都被一扫而光。在我们老家有个风俗,过节时女人和孩子是不能上桌的,只有等客人走了以后,女人和孩子们才有机会吃客人们剩下的菜底子。可是这盘鱼渣就从来没有剩下过,我们每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盘子见底了却也无可奈何。
再后来,生活水平稍稍好了一些,父亲来家过春节时带的海产品又会多了几样,有鱼罐头,还有鱼丸子和黄花鱼。那鱼丸子跟现在超市里卖的什么墨鱼丸、鸡肉丸、鲅鱼丸……个头差不多大,但是味道绝对比现在这些丸子要地道好吃多了,就是纯粹的鱼肉绞碎成肉糜掺上一点面粉炸成的,鲜美无比。如今的这些丸子,一吃就知道几乎都是各种添加剂合成的,那种浓浓的原始的海鲜味没有了,现在的鲜味,太假!
现在到市场、超市看看,什么样的鲜鱼没有啊?但我几乎什么也不敢买,怕刀鱼是抹上银粉的,怕黄花鱼是用柠檬黄染的,怕大虾是用福尔马林泡的……饭店里的渔家宴更是让人大快朵颐,有谁还会去吃我记忆中那种炸了很多遍的鱼渣呢?
但那鱼渣、鱼丸的香味,久久地驻扎在我的心里,四十年也没有散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9584831/1485afa826372349.jpg)
(此文我一边看《经典咏流传》一边写的,看到余光中的《乡愁》那一段,朱丹哭了,康震教授哭了,我也哭了。。。这香喷喷的鱼渣的记忆,就是我化不开的乡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