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4023216/455892024d009966.jpg)
过年的味道,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局限于吃到难得吃到的东西,在孩子的记忆中,过年时留下的最难忘记忆应该是放鞭炮,当地人叫放炮仗。
那时也没什么限购,放寒假了,镇上就开始有买鞭炮的。只要你有钱,随便买,这个不用凭票。大人也难得大方一把,给家里买的同时,拗不过孩子的纠缠,买几串小鞭炮作为过年礼物有时比给红包还高兴。
我家那位父亲可舍不得,在印象里从来没买过鞭炮之类。过年听响,到时你听着就行。整个村里百分之七八十都会放,除夕夜够你听一个晚上。
小孩子也想着憋着到除夕夜放鞭炮啊,可很多时候还没到除夕夜呢,自己家长买的鞭炮早就在过年前放完了。寒假开始到过年还有一段时间呢。每次吃完午饭出门(上午在家还得做寒假作业),兜里总会揣这几个鞭炮,还拿着火柴和一根棉线。
约上小伙伴儿,熊孩子们过年在一起就是放鞭炮玩。划上火柴,点燃棉线,上海农村没有拿香点燃爆竹一说。利用棉线的火头,点上爆竹的引线,此时最为动听的音乐那就是“刺啦啦”,然后把鞭炮扔向远方,就为了听见那一声响。
胆子大一点就不想直接往外扔,有时各种坏主意就在脑海里涌现。点着引线后,把鞭炮扔进自留地栅栏的竹节缝里,听着闷声看到竹节炸开。有些淘气的孩子把鞭炮扔进别人家的猪圈,把猪吓一大跳,发出巨大的嚎叫声。手拿着放鞭炮总是有点危险,胆小点的就把小鞭炮插在砖墙缝里,“啪”一声后在墙上留下黑印子。有些胆大的把点燃的鞭炮放进玻璃瓶里(其实这个很危险,当时没意识到,千万别模仿),所幸那玻璃瓶质量比较好,瓶壁很厚,只能听见瓮声瓮气的一声“啪”,否则一旦玻璃瓶炸开,那就够熊孩子喝一壶了。
当时除了小鞭炮(孤王鞭,当地这个发音),还有拉炮(拉了引线扔出去),掼炮(往地上摔了就听响),但由于价格比较贵,买的不是很多。据说城市里的小孩喜欢玩这个,毕竟城乡差别。到了九十年代,还有飞毛腿。那根细细的竹签子往地上轻轻一插,一般面向小河,这个可不能乱放,否则对准柴堆还了得。随着引线点燃,就像一根小导弹一样飞向远方,同时在空中发出“啪啪”的声音,比以前的小鞭炮过瘾多了。
过年前放鞭炮,主要是小孩子的这种小打小闹,村子里时不时听见这种啪啪的声响,此时正值农闲,尤其临近除夕。诸如腊月二十六,二十八,很多人家办喜事,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获得鞭炮的福音。
既然办喜事,放高升以及几千响的小鞭炮这是必备的程序和礼节。高升小孩子不奢望小鞭炮可是好东西。几千响同时放,总有些没有点燃,或者由于震动事先脱落下来,还有一些由于质量问题引线点燃了却没爆。等到鞭炮声响结束,孩子们会蜂拥而上,就为了去捡拾这些鞭炮。几乎每个小孩都会捡到几个,此时吃酒席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三五成群去厨房偷盒火柴出去逍遥。哪怕相互之间不认识,几个鞭炮一放就成了好朋友。小学时在各自村办小学,上了初中到了镇上,没准就是好朋友,还会津津乐道曾经在一起放鞭炮的故事。
(未完待续)
2023.1.25
沪上 北风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