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喜欢地域炮的估计也就数大天朝,大家似乎都热衷于给别的地方贴标签:上海人小气,福建人电信诈骗,广东人啥都吃,江苏人狡猾,湖北人心眼多,云南人野蛮......当然全国最招黑的就数河南。
我记得很多年前刚到温州工作时,大家问我是哪里的,我就说河南,然后有个同事脱口而出‘河南人信不得!’‘哗’大家全笑了。当时莫名其妙愣了愣,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后来大家熟悉了,彼此间也常开玩笑‘河南人都是骗子,河南人信不得,河南人偷井盖’诸如此类的话也听得多了,大家最热衷讲的一个段子是:董存瑞跟河南战友炸碉堡,战友让他先撑着炸药包,自己去寻个树枝来支,河南人一去不回,总攻的号角野吹响了,董存瑞只好拉了导火索,一边拉一边喊‘河南人—信不得啊!’......就牺牲了。虽是段子却有源可寻,出自短篇小说《饺子馆》,作者陕西商洛人贾平凹。
夏王建都,逐鹿中原,自古河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太长我们从政治经济北移和清朝灭亡之后开始说起。
军阀时期,河南养兵三十余万,天灾人祸不断,‘全属沙田,树木极少’‘极其迷信’等传闻不断。当时主流媒体描述河南就是‘贫苦异常,卒困穷而无以自全’有赴豫地的外乡人称‘郊区居民喝的都是洗衣服洗马桶池子中的污水’
先不说夸不夸张,唯一说明的就是,穷。
八十年代的一部《少林寺》让河南声名鹤起,全国青少年都想到嵩山拜师学艺。而短短几年就变了天。
河南最早被黑是在陕西人口中,陕西与豫西接壤,遭遇天灾人祸的河南人偏爱沿着陇海线去西安讨生活,当然异乡人与本土人因为占用土地、文化差异等原因本身就不对付。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的山西乡土文学多有体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作品中都有描述。
到了90年代中期,河南发生兽药当人药卖、虚报产值等引发广泛关注,刚好那时你家有了第一台电视机,紧接着洛阳火灾虚、原阳毒米,尉氏黑心棉、驻马店艾滋村集中出现在2000年左右,也正赶上全民上网冲浪大潮,也催生出天涯贴吧这样的地图炮大本营,于是河南负面新闻就这样传播的各地。在媒体的报道中河南的负面新闻也独得恩宠,2012年到2015年国外媒体涉及河南的一半以上都是负面新闻,包括拐卖儿童、平坟、矿难、腐败.....
民间开始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九个河南八个偷,指挥机关在郑州;八个河南七个抢,贼子窝窝在洛阳”,押韵又洗脑。而一项针对河南人形象调查发现,28.7%对河南的印象来自道听途说,压根没跟河南人打过交道。
由于当年河南大学站错了队伍,要跟着常凯申南下。虽后来被追回,却难逃被肢解的厄运。加之被定义为农业大省,曾含泪拒绝了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一流学府,导致整个人口过亿的河南,却只有一所一本大学。
被国家发展战略定为’确保农业基础‘的河南,没有大规模第二、三产业来提供就业岗位去年人均GDP第五,而平均下来却拖了全国后腿。相比老一辈种地为生而言,四处闯荡才有出路。
《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研究》数据显示,近十五年来,河南的犯罪率只是中等,最高的时候也不过中上。
据统计,北上广深漂中,每十个就有一个河南籍。也就是说无论好坏,河南的概率都是最高的。据近年来调查,北京被刑事拘留的外地人中,河南排第二,最多的其实是河北。广州刑事拘留的外地人中最多的是湖南,河南连前五都没排上。在云集全国小商贩的义乌,河南犯罪率则非常靠后。
作为人口净流出省,二十年来河南犯罪率总体在全国也不过居中。所有,大清都灭亡一百多年了,怎么还拿一二十年前的旧闻说事。
我到过全国十几个省份,不敢说过阅人无数,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过诸多不愉快的事情,除去不太接受某手某拍上某区域的低俗恶搞视频,(当然,现实中那里的人还是不错的)并没用什么地域偏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切不可只道听途说,以点概面、断章取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