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达感受,当他说你从不理解我时,在想什么?
仔细回想我们的成长时,你会发现,几乎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认为我在考试时作弊,这让我非常伤心,甚至不想再学习。
我告诉妈妈:“我心里很不舒服,不想学习。”
然而妈妈说:“不学习怎么办,快学去!”
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个人的感受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做该做的事,想该想的问题。于是连我们自己也逐渐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习惯性地考虑“我该做什么”。
生活里也不乏运动员带伤参赛,老师带病教学,孩子哭着去吃饭的情景。人们都在鼓励忽略个人感受,用以迎合他人的愿望。
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
在你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你的邻桌把音乐声音开得很大,你会说什么?
“把声音关小点!”
“声音太大会很吵,打扰到别人。”
“我觉得现在是工作(或学习)时间,不该把音乐声音开得这么大。”
这个时候感受应该很强烈,但是我们却体会不到,也无法表达出来,这些说出来的,不过是想法而已。
陈姐一直抱怨她的丈夫不关心她,当我们问她为什么时,她说:
“他在家就知道看电视、玩游戏,从不和我说话。”
陈姐从来没有告诉丈夫自己的感受是:“我很孤单,希望你能多和我聊聊天。”他的丈夫也在她日日地指责中感到无所适从,只能不作任何回应。
为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区分感受与想法。
比如:我觉得我的英语成绩很差。这句话只是在评价英语成绩,是想法。
英语成绩不好,我很沮丧。
如果认为英语成绩不好,可能会感觉“沮丧”——这就是感受。
比如“被误解”、“被孤立”、“无人关注”、“得不到支持”等这些词语,表达的都是想法而不是感受。
如果“被误解”,我们会很难过;化解误解则会很开心——这些才是感受。
通常以“我觉得”开头的句子用来表达感受,不如“我认为”开头的句子准确。
只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才能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以便采取行动帮助我们。
不仅是生活里,就连工作中,准确地表达感受,适当示弱也会获得更多支持。
日常生活里,我们还常常会听到一些不太好听的话,因为没有准确地表达感受与需要,而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妻子对你说:你昨晚没回来吃饭我很难过。
或者朋友打电话来告诉你:你为什么不接我电话,我很生气!
如果听到这类不太好听的话时,我们大概有四种选择:
首先我们会有些自责,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也许会指责对方或想反问一句:“一顿饭而已,有什么可难过的”;或者“我正在忙着没听到电话,有什么好生气的”。
也有可能会感觉有些伤心,认为家人或朋友不支持自己的工作或者事业;
还有可能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想了解对方为什么这样说。
但无论哪一种选择,我们都要去揣度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如果他们直接告诉我们:
你昨晚没回来吃饭,我很难过,因为昨天我生日,我希望你和我一起吃晚餐。
你没接我的电话,我很生气,因为我正想告诉你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种说法,在于强调别人的行为使自己不开心,但并没有说清楚需要对方做出什么回应。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利用他人的内疚,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却意识不到令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正是因为自己没有事先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
结果所有人都在指责对方,没有人关注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也正是我们沟通的现状——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的需要。
正确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告诉对方:我现在需要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我希望你做什么。
可以精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及体会如何帮助他人并不容易,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通常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在最初的阶段,我们总认为应该对他人负责,比如我们要好好学习以让父母更开心,要让爱我们的人开心快乐等等。
当我们发觉自己并没有给家人带来满意的生活时,便会对自己失望,并可能开始指责对方:
“我没有能力给你更好的生活,不要什么事都指望我。”
于是亲情和爱情便陷入了僵局。
渐渐地,我们发现为了对别人负责而牺牲自己实在是太累,一想到自己的生活压力这么大,便会觉得很焦虑。如果此时家人不开心, 我们便会说:
“我没有能力帮你,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虽然我们不想再为他人负责,但依旧会心存愧疚,认为自己不该这样。
比如,公司新来的小张,一直帮办公室的人买饭。但随着要求带饭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各人吃的不一样,渐渐地他便有些不堪其扰。直到后来,他决定再不帮任何人带饭。
小张这一决定,便是从“情感的奴隶”到“面目可憎”的转变。他不想再委曲求全,只想真诚地面对自己和同事。如果别人有需要他可以个别对待,却不再承担这一责任。
最后一个阶段便是成为生活的主人。
我们帮助别人,完全是出于爱和关心,而不是出于内疚与责任。我们终于意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意愿和行为负责,而无法为他人负责。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但帮助并不是一种义务或责任。
正确的做法便是: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各位书友,在这一节里,我们首先讲了我们的一些感受也许与他人的言行有关,但并不是感受的起因,感受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接着讲了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会有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最后,我们还讲了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即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与生活的主人。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下一节,我们继续讲《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部分: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
针对这节内容,我留给大家的思考题:有人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在相爱的最初,两人往往相处融洽,但随着感情的加深,两人便会慢慢产生矛盾。请从正确地沟通方面分析一下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