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是汪曾祺的名篇散文之一,文章通过黄油表现了祖孙三代间的爱和守护,平实的语言,却让人看到一个宏大世界下的人生百态。
1)文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塑造人物。”“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奶奶的形象“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
2)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胜儿!回来吃饭咧……!”“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平常的话语,饱含深情。饭菜和食物,都先想到家人,唯独忽视自己。
3)用特定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
“马铃薯研究站很清静,一共没有几个人。就是爸爸、妈妈,还有几个工人。原来“社员”们分在两个食堂吃饭。开三级干部会,就都挤到北食堂来。南食堂空出来给开会干部用。”特定的年代,特殊的时期,无法言说的无奈。
作者通过平淡的,拉家常似的简短语言以及没有艺术化处理的乡土字眼比如“咽了气“;比如“埋了”,从侧面柔和而又悲愤地抨击了时代的错误方针政策,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尤其令人潸然泪下地是小主人公,吃着好吃的黄油烙饼,吃了两口,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他想起奶奶了,他没有吃过,不馋。他见过奶奶,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黄油瓶。原来这么可口的食物,奶奶宁可自己饿死也要留给儿孙,以备不时之需….未雨绸缪,从来都是中国人最美的品德和操守之一,无言的爱,也丰富了国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甜的黄油烙饼,咸的眼泪, 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能让已故奶奶失望而嗫嚅努力地振作精神的样子,小小的,七八岁的孩子,边哭边吃着奶奶耗尽了生命留存下来的救济粮。无疑,对奶奶的思恋和感激是没有止境地......作者也不能释怀奶奶那般离去的遗憾。
至此,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