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有我类似的“知识焦虑”,先别“亮起思维上的红灯,关闭大脑接收信息的功能”,这样会阻碍你进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95783/d54c5e33e81c43a4.png)
01
—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到底是先想好了再干,还是先干了再想?
原来我一直认为,首先要把一件事情想清楚,
拿出行动计划来,然后执行。
因为真正的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保证。
所以,“想清楚”是一切的关键,
在“想清楚”这件事上,值得花更多时间。
但就在前两天,我还接收到了另外一种知识:
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有趣的想法,缺的恰恰是那份行动的勇气。
怕什么呢?大胆开干吧,就算错了,也完全可以重新开始,
而且什么时候重新开始都不晚。
有想法了,就大胆迈出第一步!
你看,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好像都有道理!
02
—
我们总有一种体会,当学习的知识跟自己的经历不太匹配时,
第一反应不是耐心地倾听,自我反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而是充满警惕,加强防卫,不做分辨,就关上沟通的大门。
比如,针对后面一种观点,我就会想:
假如这件事情,只是浮现在你脑袋里,
既没有完整的清单,也没有行动的计划,
结果最大可能就是:不是漏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
如果没“想清楚”,那做事的成功率也高不到哪去。
03
—
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
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
我需要给自己的思维解锁,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世界上的很多知识,也不是非错即对。
我需要把不同来源的知识互相印证对比。
对于来源不够专业和权威的知识,要以审视的眼光对待它们;
对于专业和权威的来源的知识,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谨慎地对待它们。
只有抱着审视和思辨的态度,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才会找出对我重要且有价值的知识点、逐一吸收。
比如,我在进行项目管理时,我会印证“先想好了再干”的逻辑:
我把项目分为五个阶段
概念阶段
定义阶段
计划阶段
执行阶段
收尾阶段
前三个阶段为项目策划阶段,必须要按模板输出各种策划文档。
而且,项目策划的本质,就是要把“项目目标想清楚,再拿出行动计
划”。
又比如,我在学习写作知识时,我会验证“先行动起来再思考”的逻辑。
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技巧,如何提高文章转发率。
看了感觉很有启发,这时我的方法是直接套用。
我会模仿写一篇文章,测试一下,看分享率有没有提高。
成功了,就开始总结,然后接着研究,看能不能用到其他地方?
失败了,就看看哪里没做好,继续改进、测试。
总之,先行动起来,实践出真知。
你看,我用对比的方式去分辨知识,
不仅能保证自己所获得知识的质量,
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如果你也有我类似的“知识焦虑”,
先别直接“亮起思维上的红灯,关闭大脑接收信息的功能”,
这样会阻碍你进步。
不妨参考一下我的思路,
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