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新疆的检查站,走不远有个小地方,有一排饭馆旅社,还有一个公办的宾馆。
那天太阳贴着地平线,很快就要天黑了,停好车,办完住宿后来到那一排饭馆前。
吃什么好呢?一个个招牌褪色的很厉害,那会儿没人吃饭,就我一个。
看着退了色的红绿招牌,掉渣的墙面,心中犹豫不决,怕吃坏肚子啊。
犹豫半天走进一家河南面馆,老板娘胖乎乎的,问有什么吃的,也就只剩面条了,仅有的口味一个西红柿鸡蛋、一个青椒肉丝,我选择了西红柿鸡蛋面。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西红柿鸡蛋配米饭是我的最爱。那是上幼儿园时,吃了老师从巨大菜盆里摇出来的分布着鸡蛋花的西红柿汤,拌在米饭里,味道好极了。
后来自己做,总做不出那种味道和感觉,西红柿炒鸡蛋,总炒不出那么多的汁。
很快面来了,很普通,大碗面条,看的见的西红柿和鸡蛋,吃着很熟悉,没有多余的味道,只有简单刚好的盐味。
吃着很舒服。
南方流行面条和米粉,面的质量普遍都差,而在这个小地方面条总算正常了。
父母河南人,的饭基本就是河南味,吃面条和馒头长大的。
那份简单的西红柿鸡蛋面吃的很舒心。
肉和鸡蛋在家里的饭桌上向奢侈品一样不能吃的那么痛快。家里养过好几年猪,喂了好多年鸡,菜园也一直有,可肉和蛋,就像地里的瓜一样,都是用来卖的。
更常吃的是茄子豆角,番茄、葫芦瓜、大白菜。冬天反复的大白菜、土豆,春天种了菜,韭菜和葫芦瓜最先出来,然后整个夏天和秋天的豆角和西红柿,以及辣椒。
也许菜吃多了,西红柿鸡蛋就那么美味。后来上了大学后,肉成了顿顿都离不开的,南方的财管为了把菜家卖高总会加点肉沫、肉丝,而工作后,肉更成了餐桌的必需品,两广的朋友餐餐离不开肉和青菜,跟南方的朋友混久了,一份简单的番茄炒蛋都有些难得了。
第二天晚上,在一个三十几团的团场团部住下。找了家看上去比较卫生的店,看着菜单,犹豫半天要了份丁丁炒面。
我不吃辣椒很久了,而新疆菜很爱辣椒的。大盘鸡、辣子鸡、拉面、牛肉面、凉皮都靠辣椒撑着场子。
也许是清淡了太久想开开荤吧,就点了预计会很辣的丁丁炒面。
面来了,面、青红椒、胡萝卜、芹菜和肉都切成了丁,均匀的混合在一起。
吃起来辣,但不呛嗓子,微甜的柿子椒和胡萝卜,混着一点咸味入口,真的爽极了。
吃到一半浑身发热,额头有些汗,到那个辣度刚好在我的范围内,也是第一次吃辣菜,一边忍受着辣,一边缺贪婪着辣。
后来再没吃到这种滋味的炒面了,一家餐厅一个做法,不过我要想吃自己动手就做了。
回家前的最后一顿,吃了盘拌面,那个面不出彩,现在都没什么印象了。
只是想吃,拌面很贵的,上高中那会儿。周末大部分吃清汤牛肉面、包子之类,解馋才吃拌面。
拌面的价格从记忆中的7块,涨到了18-25。
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吧,象征土豪了。
高中三年,食堂的饭很难吃,也别无选择的吃了三年。每到周末休息一天半,吃几个包子算是、牛肉面算是改善伙食了。五块钱能吃顿包子,能吃完牛肉面,而拌面要十五块。
那时候一个月两百多生活费,每周往饭卡里冲五十块钱,心中掐着指头过日子。
大学期间能搞点兼职,毕业了能挣钱,每次回新疆固定都会吃拌面和凉皮。新疆的凉皮自然比陕西的都好吃,拌面也许就是吃个贵吧。
所以再次回家,照例再吃顿贵的,毕竟回到家就没机会吃了,也没心情吃了。
然后,夜幕中,在来往了三年高中的路上,小心翼翼的避让着各种车辆。
风也冷,天也黑,星也少,还是一路兴奋喜悦的回到了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