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嘴和喜欢脚
有人说,是人都喜欢旅行,是人都想在秀丽的风景中走走。

可真的吗?
有的人就喜欢躺在沙发上懒懒洋洋的看电视;有人就算去远方也是躺在星级酒店中吃饭睡觉;有人在风景如画的世界生活却丝毫不觉得自己有多幸福!
真的不是人人都爱旅行,旅行路上的风餐露宿、冷热湿寒、大病小尿、乱七八糟,真的很多人无法忍受。
如果只想看最美的终点,看看壁纸、电视就够了,不用远行。
那些真正爱旅行的人连死都不会在乎的!
要了解一个人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过什么!
事实就是做的比说的少,说的比想的少。互联网世界能够接触的写出来的想法都不知道多少T了,可真正出现在现实中的你见过多少?
三十天行程,从祖国的东南到西北的一路见识了各种地理书上的地形地貌,看过很多未知的自然风光,在这个辽阔的风景画中有几个隐隐约约、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和我一样在旅行,在探索中前进。
回忆那些擦肩而过的旅人,虽然彼此没有一句话,但仅仅是看见,心中就觉得不再孤单。
这些旅人是一道隐藏的风景,很特别的风景。
带魔术巾的骑行少年
在香格里拉刚往北走的一个山角拐弯处,我被几个骑自行车的学生叫住,帮他们拍照留念。
他们年纪很小,身材健壮,带着全套的骑行装备:帽子、百变魔术巾、防水包、墨镜、饮料、颜色艳丽的运动服。
真的很羡慕他们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来到香格里拉,能遇到几个兴趣相投的人,做一件有些刺激的事。
停不下来的单反
在青藏高原令人窒息的天地间,我停下驻足欣赏,看到旁边支起的帐篷,看到停车拿着夸张相机的摄影师不停的按下快门。
后来在旅游群中遇到一个摄影师,给我们发了很多美到窒息的照片,他说每年都会来西藏、云南一段时间,拍些照片回去。按他的说法这边真的拍不腻,而我他羡慕他能一边享受青藏高原的美景,一边赚钱养活自己。
至于旁边两口子一起扎营、露宿的游人,我只能不停的叹息、感慨和惆怅了。
偏向雪山行
在驶离冰雹狂猛的黑云后,看着两个老外穿着赛车服与单薄的自行车顶着狂风向冰雹前进。除了不要命我想不出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当时的震惊。
天哪!就穿这身,在青藏高原,迎面冲进刚刚拥抱我的死亡冰血暴!
要知道这是青藏高原,是缺氧的环境,一般旅游指南都建议来这要减少运动,因为运动消耗氧气。而这哥俩在做剧烈的运动--骑自行车。粗略估计他们在两个有人居住的小镇之间要骑行至少200公里。我摩托车一小时50公里,他们呢?而且穿这么少,贴身的短袖和中裤,我眼看着他们胡子都上都有白色的寒霜了!
真的疯了,看来我要正常很多啊!
漫步人生路
在格尔木驶向新疆的冷风细雨中看着几群穿着冲锋衣、被着巨大背囊的徒步老年人。他们走的很安静,走的很稳健。路过他们我的摩托放慢速度,远方的天空在小雨中迷迷茫茫,如果不是来往的巨型卡车的咆哮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
那时我真想下车和他们一起这么永远走下去。他们三两成半的一起走,专注于脚下,风雨中没有指指点点,显然他们不是第一次徒步,也不是最后一次。
最后一位
在天山脚下被一个年纪不小的老头穿着前文骑行者类似的专业骑行装备,蓝黑相间的,招手向我问路。对于刚刚经历了春夏秋冬和中国地理的我,并不会告诉他前方有几个检查站,有几百公里的无人区,有随时发生的冰血暴,有头晕目眩的高原反应等着他。只希望他这瘦小的身子骨能安然过去。
出行前没有人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不知道会不会生病,不知道穿着短袖和冰雹相遇,不知道会不会在旅行的路上永远睡下。
如果旅行能计划
接近終途,遇到了这两波老年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投身于广场舞和商场促销的世界外,在陌生的天地中弥补记忆的残缺。
对于远行,多少岁合适呢? 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
在旅行的路上你真的能见到任何年龄段的人,有钱人、穷人,健壮的、病虚的……
就理性的眼光看,上面的一排年龄,掐头去尾,20岁之前,和60岁之后的不适合。健康是二者的最大缺陷,生命诚可贵啊。
60岁以后一天天的走向枯萎,死在旅途上当然挺好的。
20岁之前,思想太幼稚,很多美好无法感受,很多滋味无法理解。
中间的那段时间是最好的。不过问题是,中间的那段时间要工作,要结婚,要养育小孩。问题一环扣一环,根本无解。
如此,最好的时光是新婚的一个月的蜜月,和最后一个孩子高考完后的自由。
在生活绞盘的两端,责任交接的空隙。

最后借杜甫的诗,住所有天下旅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