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无字名婷,漯湾河人,商周时期隐阳城。一路考学,行至如今。经事繁多,莹莹于心,如丝、如雾,无处不在,而无处可寻。戊子年农历八月初二,成人而知事,然陡见盛京之繁,惘惘然而谨记吾心。校内居室,六人居之,众皆甚殊,吾且探且行,深感不同,戚戚然不知何所措,犹河鱼入海,直望甚广,低看甚深,忧惧于前路。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众人之间,处之泰然,无他,唯熟尔。今之国策,重质轻量,而吾所处之时,大学犹如原野,学生犹如牧羊,牧羊人站高处,令羊自行,原野无天敌,牧羊懒且惰,心系学习,行之日拖,外卖为潮流,饭时缒而出,此等现象,令人捧腹。吾亦为之,当适时,不知时间之贵,不知学习之重,飘飘然似风,望世间之事,敞亮而笃定。
时光之逝,最易忽视,及吾醒之,即是离校之时。人说学校之于社会,如乐园之于荒野,乐园资厚且安然,荒野资薄,欲生不可惰。纵观吾之经历,归于三点。其一为不可争,微末之理不可争,微小之事不可争,微语之词不可争,量小之人不可争。世间规则,微末之理遍布,然因人文不同,工作不同,理亦不同,争之无用,如薪资之类,大僚前辈,任职数年,其中道理,清晰可见,纵有异同,其心中自有丘壑,争与不争,未有异同。其二为不可说,不明之事不可说。有道是事为一人所知,则众人亦可知。如一人之秘史,虽于阴言,然则它是阴处,是否语之外人,而后流言渐生,皆汝一人只过,遵其理,自是法不责众,虽中间之传,偶有夸张,而追根究底,源头最重。如是尔,尔悔之无用,谨记教训。其三为不可怨,心中之苦不可怨。此则之理,似有违人情道德,人之为人,皆因天然之性情,喜怒哀乐怨,嗔痴傲妒吝,无此之性,人可为人乎?然儒家重修身,所谓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家重修行,既然大道常在,诸事唯人自取,何须我为道行道哉?佛家重修心,佛门四观法,观身不净,观念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怨气之源,根在于欲,修身修行修心虽似大道之语,然亦为生活琐事。
丁酉年,吾之难忘,人之变,犹如天之云,无形无状。剖析自问,能获一家之言,眼观他人,能判人性之内涵。及至今日,不知因龄之所致,亦或心之所悟,所重之人,唯家人尔,所重之事,唯写作尔;所重之念,唯自身尔。观吾身,行之必有果,此间之因,必现于他时他地,此可谓蝴蝶之效应,因缘之际会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