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到了这样一位几近崩溃的家长的来电。她的孩子正处于初三的关键时期,在她眼中,孩子的表现简直是“不思进取”,学习态度糟糕透顶。
经过深入的疏导与咨询梳理,我发现孩子其实只是在进行正常的学业活动,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这个成绩可能意味着考上普通高中存在一定风险。这一现状让妈妈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之中。她内心无数次涌起把孩子叫过来教训一顿的冲动,可又因种种顾虑而不敢付诸行动,只能独自在焦虑的深渊里挣扎,甚至崩溃哭泣。
进一步探究发现,这位家长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期望,她渴望孩子能顺利考上大学,拥有美好的生活,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这种期望在心理学中,反映了家长将自身的价值与孩子的未来过度捆绑的现象。许多家长不自觉地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对生活的理想状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达成自己未能企及的高度,以此来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圆满感。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种过度的期望可能转化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心理学中有“自我实现预言”的概念,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被过度期望的环境中,可能会在压力下真的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影响其学习动力与心理健康。而对于家长自身而言,他们在陷入这种焦虑状态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成长与生活目标,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孩子的学业表现,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与无力感。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与发展路径。家长可以尝试将关注点回归到自身,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事业追求,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主学习的动力与信心,让孩子在健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