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章以伐条枚起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惄如调饥”,,写出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折磨人心情。“惄”,原意饥饿,暗指未得到满足而思想之。调,同朝,朝饥,隐喻男女之间性欲未能得到满足。按现代心理学的原理,热恋中的男女,大脑会分泌荷尔蒙和多巴胺,这两种激素都会让人兴奋,饥渴,还有研究表明,恋爱中的男女心理状态会退回到婴儿阶段,所以双方总是难舍难分,短暂的分别都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上古时代的先民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但人之本质千古不变的,所以国风中对爱情的描写今天看来仍然很动人真切。
二章承首章,设想和丈夫相聚之后的欢乐。“不遐我弃”,言丈夫归来后不会冷落我,内心中还有一丝隐隐的疑惧,也许担心他为国事操劳,身心疲惫,归来后无力行鱼水之欢,也许担心他在外面另结新欢,或者也有对丈夫人身安全的担忧。上古时期通讯落后,分别的夫妻双方都要承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精神折磨,尤其是女性,天性敏感,更会整天寝食难安。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关系,很多恋人身处异地,靠手机联系,有时间的时候会视频通话。很多身处异地恋的女孩子也经常缺少安全感,男友回复微信晚了,打电话没有接通,都会让她们内心上演无数回合的宫斗戏。其实比起古代的异地夫妻,还是幸福多了,毕竟每天都能联系上,视频通话还可以看到人,交通发达见面也不难。诗经时代的异地恋,才是真的让人身心疲惫到崩溃。
诗之三章承上章,自己想念丈夫却不明说,而以丈夫的父母为辞。看来从古到今女子的心思都是极其婉转曲折,现代女性陷入爱情之后也会如此口是心非,经常把男友绕得晕头转向,搞不明白她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实大可不必,古代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才会经常假意试探丈夫,而现代的婚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女性不是处于从属地位,所以不用绕弯子,有什么想法,需求就直接说明,偶尔绕个弯子是怡情,过度了反而会影响二人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对女主人公细微曲折的心理变化的描摹。梁启超称之为“回荡的表情法”,“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这种表达方法在杜甫笔下发挥到了极致,就是“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其实不止杜甫,晚唐的李商隐,北宋的周邦彦,南宋的吴文英,乃至晚清的常州词派,都是以沉郁顿挫为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