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除非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然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职业枯竭”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职业枯竭”?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常见表现包括: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觉得自己筋疲力尽,已经油尽灯枯;厌倦工作,缺乏明天去工作的动力。
工作程序一旦熟悉之后,一般都会陷入到机械般的重复状态,而没有创造性的工作,会榨干一个人的活力。
为什么重复会带来厌倦呢?这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定律:各种事情带来的刺激度,都是在初次刺激时的兴奋度最高,兴奋度逐步下降,如果后来陷入了简单重复,那就会带来厌倦。例如,高考前的复习,如果次数太多,就会带来厌倦。
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师亚当斯说:一个人在自己天赋的指引下,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结合到一起,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别人……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试问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呢?反正我身边的人是很少的,平时更多的是各种抱怨。
而我经常会反问他们,既然做得这么不开心,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下去呢?没有人逼你们吧!他们所答常常是“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之类的。
既然没办法改变,又不得不做,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好受一些呢?
稻盛和夫办法是,付出不亚于一切的努力。当你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当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叫“心流”的体验,心流出现时,人会有忘我感,也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并会有合一感,这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涌现全身。
那么怎么制造心流呢?
契克森米哈赖总结的心流发生规律就是,找一个你基本能控制的事物,稳定地投入其中,并且要有挑战,就是所做的事情,有时会超出你的能力,但不要超出太多,然后不断努力,并不断接受到正反馈——就是你的努力有效,那么久而久之,心流就可以出现了。
有了上面这个方法论,就可以尝试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呢?
不要觉得你的生活和工作无法改变,抱有抗拒心理,拒绝尝试任何新鲜事物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懒惰,而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
洛克菲勒说,任何事情,都有无限完善的可能性。在他经营石油的早期,石油市场低迷,大家都不赚钱的时候,只有他依然是赚钱的。
原因就在于他坚信任何事情都有无限完善的可能性,于是不断想方设法变法子创新。
一份原油他能够提炼出300多种副产品,包括卖给客户的不同纯度的汽油,还有送去给别人铺路的沥青,还有送去工厂的电白油,用来去油渍用的,甚至还可以拿来做蜡烛、做凡士林等等。
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些油产品是用铁罐装的,要给这些装了油的铁罐封口,他们用一种叫做“焊锡”的可溶性金属,一滴一滴地把铁罐的口封住。洛克菲勒观察工人焊接的过程,问他们你滴多少滴?工人说滴40滴。为什么是40滴?工人回答他们从来就是40滴,40滴就能够把铁罐口给封严实了。
洛克菲勒说为什么不省一点?你试试38滴怎么样?结果工人试了,38滴也可以,只不过偶尔还会漏那么一点点。洛克菲勒说那就39滴,果然39滴就够了。
说到创新这个词,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于是又陷入上面提到的思维陷阱里面去了。
其实洛克菲勒的创新说来也很简单,但同时也不简单。说他简单,是因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新,而只是小细节的不断改进而已,不简单的是,是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这是不是很符合上面的方法论?
如果说洛克菲勒是大神级别的,你学不来,那么学学武志红老师是怎么做的?
武志红老师在他心理课上讲到自己一个亲身经历: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假期和几位朋友勤工俭学,找了一份抄信封的工作。那家公司为了发广告,需要在信封上写下不同的地址,然后将广告寄出去。
这种工作,按说是最单调至极的工作之一了,但我却干得非常带劲,因为我可以不断地改进工作流程,这给我带来了巨大乐趣。
例如,最初大家就是每人一张桌子,把信封一叠一叠地放在桌子上,然后一个个地抄写。我手慢,是速度最慢的那一个,我就想该如何改进,然后想到把叠放着的信封,平摊一下,取的时候就可以快一些了。
这招很奏效,我的速度立即比别人快了。可大家都发现了这一招,立即都学了,于是我又成了最慢的一个。
然后我想了第二招。我们都是在桌子旁边放一个纸箱子,写好的信封就扔到纸箱子里,快满的时候就整理一下。这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找了一个木板,斜放好,写好信封后,就可以让信封从木板上滑下去,这样一来,我的纸箱子里的信封就是井然有序的,非常好整理。
这招很简单,可找到木板不容易,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就占据了上风,可后来大家又都有了木板,然后我就再出新招,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即便抄信封这种事,也可以让我毫无厌倦感了。
总之,任何事情都有无限改善的可能性的,你也可以变着法子让工作富有创造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