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了,又到了一年一度(一月一次)月度书单见面会了。
这个月读的书比较杂,自从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以来,我就开始漫无目的地到处找书看了。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莫名其妙的矛盾,为什么明明系统了反而还变杂了?
我觉得阅读就是这样的吧,看的书越多,就会逐渐变得不再满足,会想要去看看还有什么好书是自己还没有机会拜读的。
于是,读书的类型和书目随着阅读喜好的发展而不断被扩张。
我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阅读的延展”。
三月,我尝试着延展了一些别的书单,下面列出10本我在这个月受用比较大的书,按照惯例,依旧为大家做好分类,这样你们在看的时候也可以依次做个取舍。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01//
小说类
小说类书目,是我每个月都会看的书,而且是一看就停不下来的那种节奏,所以三月份一口气读完了五部不同题材的小说。
下面一一分享给你们。
我常常觉得,遇到一部你能读的下去的小说,是一件需要靠缘分的事情。这不仅仅考验作者的功力,对读者的耐心也是一种极大的锻炼。
而当你读到一本比你下楼取快递还要兴奋的小说,那恭喜你,你跟作者的缘分,从此就由这本小说而建立起来了。
为了珍惜这段缘分,你才要去更多地涉猎不同题材不同体量的小说,尤其是那些永不颓败的经典书籍,相信我,文学的世界值得你无限地沉迷。
按照我个人的阅读顺序来推荐,第一部小说是月初读完的小说——《人性的枷锁》。
作者是你们无比熟悉的毛姆,我相信大多数人肯定跟我之前一样,只看过或者只听说过的毛姆大师的另一部名著《月亮与六便士》。
没错,《月亮》的确是毛姆知名度最广的一部小说,书本身也非常值得反复去品味。
但对于世界性的小说大师而言,只读一部作品未免显得我们太过小气了点,所以我要跟你们分享的是大师的另一部代表作《人性的枷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似乎并没有《月亮》那样的顺畅,我会觉得原因在于毛姆太想要在两部作品里去塑造同一种类型人物形象的缘故。
这导致熟悉《月亮》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的读者,再去读《人性的枷锁》的时候,会有一些先入为主,自动带入前一部小说里主人公的形象的错觉。
在小说的行文风格上跟《月亮》做对比的话,《人性的枷锁》会显得相对比较严肃,从小说的标题上也能略知一二。
如果说《月亮》这本书是毛姆对人生理想的寄托,那么《人性的枷锁》则是毛姆笔下的主人公理想破灭时感叹命运的枷锁。
第二部小说是我在别的博主那里被种草的战争题材类小说——《英国病人》。
这部小说是带领我打开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我相信后面还会有第二把第三把。
说是战争题材,《英国病人》却也不单纯只是在写战争。
换句话说,“二战”或许只是翁达杰想要借用的“引子”,在这个“引子”下,翁达杰写的更多的是关于个人的命运,理想,以及爱情。
我是在看过同名电影之后才去找来书看的,因为对电影里的某些经典高能场景念念不忘,特别想去看看原著里作者的语言描述,所以果断入了翁达杰的坑。
同时看过电影和小说原著之后,我相信对于作家翁达杰,你会产生跟我一样入股不亏的印象。
第三部小说是从2020年开年就引爆无数畅销网站的新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刚刚拿到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一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么文学的书名英文原著名字叫《Educated》呢? ”
看完小说再回想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恍然大悟,正如这本书的作者塔拉所说的一样,正是“教育”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畅销书,现在看来,称它为2020年的现象级也不为过了。
第四部小说来自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这本书大概是我本月做书单分享最纠结的一本了。
关于它的评价在网上呈现出两极化的差异,喜欢的人称它为“很难超越的小说”,不喜欢的人就撇撇嘴,“什么嘛,不过是写同性恋而已!”
我觉得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极端的两级评价,才赋予了这部小说别样的意义。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好是坏,当然需要你自行评判。
第五部小说,也是我本月看的唯一一部中国作家的书,来自麦家的——《人生海海》。
看过了外国小说再回过头读中国小说,竟然有种 熟悉的陌生感。
当然,对于作者麦家,我是熟的不能再熟了。记得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就拜读过他的《暗算》和《风声》系列。
在好几年前的那个年纪里,我就曾被麦家的小说深深地折服过。
如今翻开他的这部新作《人生海海》,心中有种油然而生的喜悦和久违的成长感。
《人生海海》不同于麦家的其他过往的小说,这本新书显得有些“老套”。
怎么说呢,虽然小说情节是架空的,发生在过去中国的抗战和内战时期,但是跟前面那本《英国病人》一样,它没有在写战争如何残酷,而是从战争之下的普通平民身上着手,写的那么的细致入微。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你说那是消磨,笑柄和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没错,《人生海海》是一部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故事里的“上校”或许让你觉得可怜,悲催,甚至残酷,但是你一定会被他的整个人生所吸引,被他身上那种自始至终的英雄气质所折服。
总之,读麦家就是一个不断被折服的过程,在中国,你已经很难读到能让自己被折服被打败的作家了。
麦家,是个很难被时代超越的典型。
02//
散记类
五部小说终于分享完了,下面见缝插针,穿插一本本月看过的最能用“消磨时光”和“闲情雅致 ”来概括的书。
作者你们已经很熟了,就是我迈入2020年以来看过的最多的中国女作家陶立夏。
这本书是她再版的散文游记——《分开旅行》。
书名是叫分开旅行没错,但其实贯穿在作者游记始终的,只有作者一个人的旅行故事,牵强地叫“分开旅行”,大概是作者跟另一个人的告别而已。
这本书似乎没什么值得用来分享的语言做推荐,这就是一本你闲来无事可以去读一读的书,就是那种你读完了也不知道作者在写什么的书,你甚至可以说看这种书,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也许没错,但是我们的时间不是一直都在被浪费吗?
偶尔,被一本书浪费浪费,好像也没什么所谓吧。
03//
心理学类
这个月的月末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另外一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我当时抱着一种“捡到宝”的心态,直到我隆重地读完了《少有人走的路》的后面部分,突然心生质疑,“什么,这是什么,我读的是什么玩意?”
没错,当我登陆豆瓣找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被“骗”了。
当然,我还是保持原本的态度,关于“自律”,作者斯科特提出的那一系列原则对我个人真的很受用,但是看到后面关于“爱”和“个人成长”的篇幅时,我开始有些看不下去了。
这不就是作者作为心理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该说的话吗?
为什么我看书的时候有种自己是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呢?
这就是我越往后读越深刻的感受。
所以这本书我只推荐你读前面的一个关于“自律”的章节,余下的部分,嗯,你就看着来吧。
或许你能接受作者的“啰嗦”也不一定呢!
04//
工具类
好了,艰难地来到了本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关于“工具书”的推荐。
三月份看的工具类的书目还是比较少的,唯三的书里还有一本只能勉勉强强算得上工具书的。
第一本是实打实的工具类书——《早起的奇迹》,来自哈尔·埃尔罗德。
这本书也是我奇迹般地推荐过两次的书。
我自己也为之尝试过,虽然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从作者的人生故事中读到的是“早起,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对早起有所追求,或者说想要尝试拯救自己的作息习惯的朋友,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下这颗安利。
第二本工具书是国内青年作家李泽文的——《和时间做朋友》。
这本书其实我买错了的,我原本想入手的是李笑来那本经典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哪知道我手抖买成了这本。
但是吧,我悄悄做过对比,李泽文这本《朋友》跟李笑来的《朋友》基本没啥大的差别,换汤不换药。
这种类型的书,不用我过多介绍,你们应该都大差不差能理解,都是那种读完之后会发出”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感慨的书。
所以我私心是这种说大道理的书不要看太多,有那么一两本能让你知道怎么回事儿的就够了。
最后一本书就是我上面说的,严格分类的其实不算是工具类的,这本书是科伦·麦凯恩的——《给青年作家的信》。
我看的版本是作家陶立夏翻译的,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兼有麦凯恩的理性和桃子的感性。
读这本书,有点像站在你不远处的一个长者,正在绘声绘色地向你介绍“作家”这一路上的风景。
这是一本阅读体验很nice的书,不厚,所以读起来欢畅愉快。
至此,这篇书单推荐的文章已经超过了我能写的字数范围了,我想我如果就这样结束,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吧。
重点是上面分享的10本书哦,不是我的什么胡乱的感言。
或者大家还想看我写关于读书的什么文章,或者你们还想看其他的什么类型书单推荐,总之无论什么,都可以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是过去几年我常常有的状态,这也是我在2020年开始急切想要改变的状态。
在诸多与时间对抗的活动里,阅读,大概是最简单的一种。想要贯彻这项活动,只需要你可以抵抗孤独:大量时间的独处,不间断地尝试多种类型的书目,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获得自信。
我喜欢这种不张望的专注,并决定在阅读以及与时间的对峙中,贯穿始终。
希望我们都能在拓展阅读这块超级宏伟的版图上永不停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