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网上看到一段话:根据“五天工作制”: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是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闲暇时间22年。由此可以看出,占比最多的还是闲暇时间。当然,我猜想,他分析的闲暇时间22年应该是统计了所有的闲暇时间,包括我们的休息日、节假日以及各种碎片化时间。但是,依然可以看出,我们平时是低估了我们的闲暇时间,也低估了这部分时间可以创造的价值。
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利用自己一天的碎片化时间的,我也很想知道我们当中有没有非常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朋友。
先说说我自己工作日期间的闲暇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吧。
早上出门等电梯的空隙,会拿出手机快速打开简书,看看有没有小伙伴为我点赞或者有没有新的消息,不过一般都没有。随后在地铁上,前一半时间因为有张先生陪伴,所以一般是跟张先生聊聊天、或者闭目休息;等张先生到站下车后,我就拿出手机,有时候是在学习强国上搜一些跟自己论文相关的文章看看,有时候是看看知乎。上午一般都是忙于工作,几乎也没有啥空闲时间。中午午饭之后,会刷刷微博,看看最新的热点新闻,比如今天的某明星偷税漏税,比如某酸菜等等,然后就是睡会儿午觉。下午,一般也是被工作填满。但是今天没有啥事,下午我就打印了一些论文,学习别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为我的开题报告作准备。偶尔也会拿出手机继续刷刷微博,或者在知乎上看看小故事,再登录简书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晚上回家,会看看新闻,看看《读者》,吃吃水果,偶尔做做家务。
总的来看,我的闲暇时间很少沉浸在抖音这些短视频中,也完全没有沉迷于游戏中,但是我觉得我依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通过碎片化时间,得到的提升并不高,还是处于“混”的状态,感觉一天糊里糊涂的就过去了。
有时候真的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今天又是周三了。过了周三,感觉一周差不多又快结束了。这一周一周的真的太快了,感觉每一周好像自己都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每一周好像都没有什么进步。每一周没有进步,不就是每个月没有进步,每年没有进步吗?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小森林》,《小森林》是日本的一部美食文艺片,分为上下两部:夏秋篇和冬春篇。这部电影很治愈,很纯粹,让人看了内心很宁静。里面有句台词我到现在依然还记得:“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转圈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但每次都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是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圈圈,而应该叫螺旋,也许很像是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但其实多少会偏离一点,每次画的圆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也在不断变大。”
豆瓣9.0的《小森林》所以,想到这,又不觉得自己度过的普普通通的每一周都不是毫无意义的了。从当时看这部电影开始,就无比认同上面那段话。人生,其实不是原地打转,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螺旋随着我们经历的越多而扩展的越大,随着我们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上升。
也以此鼓励自己吧。即便每天好像都平平无奇,但是依然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