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结束以后,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中国人踢不出别人那样的足球?在看完了《极速车王》这部电影以后,我想说,我们并不是纯粹地热爱这项运动,又没有呼风唤雨的地位,凭什么我们能行?
对于一个纯粹的人来说,任何人如果亵渎了他热爱的东西,对他都是不可忍受的,就像《极速车王》里的肯·迈尔斯。作为一个修车行的老板,他对咆哮着问他能不能把车修修好的顾客说,或许他应该换一辆车,因为他车开得太慢了,导致了车越开越坏,最后他破产了,修车行也被抵债了。作为一个赛车手,他在福特的副总裁面前,把他负责发布的新车批得一无是处,最后被从中作梗,替换了车手的位置。但肯·迈尔斯还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他不愿意圆滑处世,他只想遵循内心。心无旁鹜地跟着自己的心走,做着真正热爱的事,成功就似乎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在这样纯粹的人周围,自己的世界也仿佛纯粹起来,看那些功利的、官僚的、目的不纯的人便也突然觉得刺眼。
福特公司的人与法拉利老板谈收购案,提出他们对法拉利的汽车品牌有90%的话语权,而法拉利老板对赛车有90%的话语权,在即将要签约的时候,法拉利老板问:“如果我想参加赛车比赛,而你们认为这个作法不妥,结果会怎么样?”福特公司的人说:“如果您想去,但我们认为不妥,很遗憾,就像您想的,您将不能参加赛车比赛。”法拉利老板愤怒地将这群想要收购他公司的人赶出了办公室。为什么?热爱汽车的人不能忍受他的热爱在别人眼里只是卖车,对于赛车的热爱源于对完美的汽车的追求,同是卖车人,但此卖车人不是彼卖车人。
被拒绝后的恼羞成怒让福特老板也决定进入赛车界,因为福特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公司之一,不相信不能赢过法拉利,法拉利虽然是冠军,但他们已经濒临破产,他们能用赛车比赛的关注度推动他们汽车的销售量,福利公司也一样可以。
电影的高潮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演,这真的是一场漫长的比赛,一辆车有两个赛车手轮流驾驶,一个人开4小时。比赛中时不时就会发生撞车事故,不停地有车发生故障,或是冲出赛道退赛,因为是70年代,还没有先进的通讯和转播设备,往往只知道有两车相撞,但不知道最后车是否完好,人是否平安,只有等车开过眼前,或打电话才能确认,所以关心比赛和车手的人是相当紧张的,而这时又天降大雨,使赛道情况更加恶劣,危险系数大大上升。
这时有一辆直升飞机从赛场上飞过,这是一架私人直升机,是福利老板的座驾,来接他去享用大餐。与他相邻的法拉利的车队里,年长的老板依旧站在车队的二层车房里,密切地关注着比赛的进行,从头至尾。而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例如福特老板在谢尔比,电影的另一个主角带他飙车后直接就被吓哭了,而法拉利老板已经在夸肯·迈尔斯是个很棒的赛车手,谁对赛车是真爱,一目了然。
讽刺的是,最后法拉利的两辆赛车双双退赛,使得福特公司的三辆赛车在比赛最后处于了前三位,所以有时候不热爱,但在一个行业成为了顶级,也就获得掌控权。但由此也成就了整个赛车界轰动的丑闻,一度成为赛车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让三位福特车手并排同时到达终点线,这最终使肯·迈尔斯失去了冠军,如果不是福特高层的无理要求,肯将是史上第一个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人。
在中国的体育界,冠军就是一切,你去随便采访一个准备以运动为业的年青运动员,没有人不把“成为奥运冠军”放在嘴上,每听到一次都让人感慨。体育体裁的电影,一般都以主角最后胜利作结尾,但这个电影恰恰相反,影片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是: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失败方的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
1960~1964年的5届勒芒比赛,法拉利拿了4次冠军。恩佐·法拉利花光了所有的钱来追求完美,最终宣告破产。恩佐·法拉利并不在乎金钱,而亨利·福特为了面子、金钱、私心不惜违背体育精神。如果这不是一个纪实片,我真希望肯·迈尔斯和谢尔比跳槽去法拉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