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很多译文里都把“营魄”两个字理解成了魂魄。
在字典中没有发现营字与魂魄相关的信息,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把“营魄”理解成“魂魄”是错误的。
也有人把“营魄”两字归纳为一个“道”字,他们认为两者合一即为“道”,这种观点我无法作出判断,因为他们把“道”字无限放大了。
按照他们的这种观点,天下万物皆为“道”,就是说人本身也是“道”,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但是却容易让很多初学者感到迷茫,因为这会让初学者对“道”字的理解产生偏差,然后增加他们阅读原文的难度。
所以,尽管这种说法接近正确的解释,但我个人不推荐这么去理解这句话。
然后,我在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当中发现了“营卫之气”这个名词。
说起营卫之气,我简单的解释一下:营卫之气指的是营气和卫气。
【素问·痹论】中写道: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
中医学认为:
营气:指的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卫气:指的是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运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
也就是说这里的营字代表的应该是气血,或者称作血肉之躯,也就是指身体。
魄字经常和魂字一起出现或使用。如:魂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
它代表的是一种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
说到精神,不得不说一下精、气、神三个字。
精:泛指有形状的物质。比如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大白话就是指人身上的血肉之类有形的东西)
气:泛指无形状态的物质,比如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比如力气、脾气、呼吸的气等)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属于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神识、思维等控制人体各部分进行活动的东西)
在古人眼里,魂负责主管人的精神灵魂,而魄负责主管人的血肉身体生理。
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招魂”,主要是针对孩童受到惊吓之后变得惶恐不安或无精打采等情况。
他们认为这是孩子的灵魂受到惊吓而离开了身体。
所以在民间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经常会请长辈或艺人对这类孩童进行“招魂”。
很多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这种行为如果用科学来理解的话应该称作是精神疗法或者称作情绪安慰。
(招魂的仪式并不复杂,大多数是用轻柔的动作和缓慢的声音相结合对孩童进行呼唤。其实孩子受到惊吓之后,母亲的轻声安慰就是“招魂”的另一种形式。某些民族或国家称之为巫术。)
如果我们简单的进行划分的话:营指气血;魄指精神,也可以理解成心神;营魄代表的就是精气神,也就是精神和血肉身体。
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成:使身心合一。
“能无离乎”这句话中的离代表的是离开、分离的意思,这句话用的是疑问句。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思维比动作快。比如我们想着自己一秒钟可以走十步或者一百步,但动作却不一定能跟得上。
也有很多时候行动比思维快。比如被烫到的瞬间,我们最先做出的反应是马上离开,然后才发现原来是被烫到了。
并且,如果我们生病了,比如高血压或偏瘫患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难做到身体和思维的一致性,但是如果他们坚持锻炼,的确可以缓解或者完全康复。
所以我认为本章所讲的内容属于修行的一种法门,主要针对的是人们做事情时身体和行为不一致的一种解决方法。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让思维和动作保持一致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至少可以做到无限的接近。(中国传统武术中所讲的身心合一、内外兼修、指哪儿打哪儿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现在流行的通行本中常常写作“专气致柔”,而在古本里却写作“抟气致柔”。
我认为在这里用“抟”字更合理。
专是专心。
专心致致的使气血变得柔合,这是说不通的。
练过打坐的人都应该知道“调息”这个词。
所谓调就是调整,调整呼吸,使呼吸自然沉静,心静如水,血脉顺畅。
“抟”字表示揉成团,和调的意思接近,所以用抟比用专更合理。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通行本中写作“涤除玄览”,古本里写作“涤除玄鉴”。
览字代表观看、观赏、查看的意思。
鉴:1、镜子。
2、照见。如:光可鉴人。
3、观察,审察。如:鉴别、鉴定、鉴赏。
4、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如:借鉴、鉴戒、前车之鉴。
【说文】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
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而为镜。
玄鉴字面上的意思是黑色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镜子。
人们照镜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清除身上的污垢或不合谐的东西,而鉴字有使人警惕或引以为戒的意思。
所以个人认为玄览是错的,玄鉴是正确的。
而在这里,“鉴”字应该代表的是心中的杂念。
内心的杂念如何去除呢?
关于这一点,道家的方法是“坐观自照”,坐下来,慢慢的回想自己做过的事,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够好,然后改正。
这种说法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排除掉自身的问题,让自己没有瑕疵,变得更接近完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对于治理国家,最理想的方法是按照天地运行的法则来治理。
当然,这中间还有更多的学问,我理解为‘平衡’,道家称作“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这个词在现代解释中有多种含义:
一种指的是大脑,道家称作泥丸宫;一种代表口鼻,也就是呼吸;
现代科学里指出人类大脑中有‘松果体’,松果体能感受光的信号并作出反应。
例如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睡眠减少;
反之,遇到细雨连绵的阴霾天气则会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思睡眠。
还有一种认为是感官,我们称作第六感,宗教里称作‘天眼’。
有一种说法称:如果能经常观想或刺激脑内的松果体,就可以开启人体最神密的“第六感”。(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开窍”,开窍是说一个人懂得思考,变聪明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启了灵智。
开窍之后,代表拥有了智慧,智慧是个好东西,但真正做坏事的人往往都是智商很高的人,智商越高,破坏力越强。
所以,这一句我认为应该理解成:当我们在运用智慧的时候,是否能保持清醒呢?。
雌雄对应阴阳。
阳代表与动有关的一切,阴代表与静有关的一切。
静又可以理解成冷静、清醒;相对应的动可以代表浮燥、混乱。
所以“能为雌乎”这一句里的雌字理解成清醒更合理一些。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四达: 指通往四方的道路,旧指治民的四件大事。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对于“四达”的理解是: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我更喜欢把四达当做各种道理来理解。
前面九章里,老子一直在讲天地之间的各种现象和处世之法,看似混乱,但却是修心的必经之路。
如果我们做到了老子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我们的心便少了一份狂燥、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私欲、多了一份宽容。
如果能更近一步做到似水般温顺柔善,见识与肚量似乎便已经超越了大部份人。
于是老子在这一章中用了很多疑问句:
你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么?
作为人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吃喝拉撒睡一样不能少,万一哪一天生病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那就郁闷了。
所以这里用了“载营魄抱一”,只有保证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统一合谐,才可以保证我们的健康。
同时,还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使呼吸柔顺,就像婴儿一般。(心平气和)
有机会可以看看孩子睡着时安祥的样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柔的含义。
做到了上面这两条,基本上就可以保证自己能够健康的生活了。
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仍然需要在空闲时反思自身,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或者不够好的地方,如果有,那就改正。
只有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没有瑕疵,身体又完全是受自己控制的,这才是我们的最佳状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和老子在这里提到的概念有异曲同功之妙)
你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那你治理国家的时候,能不能多体恤一下自己的子民,运用手段时,可不可以心里多一份仁慈?
(这里应该是针对前面提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民为刍狗”这句话)
如果你能够明白各种道理,并且能够正确的使用它们,谁敢说你什么都不懂?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疑为第五十一章错句,与本段内容不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