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是一种古典的抒情..如今,人们已经很少提笔写信,纸质的信件成了旧时印迹,邮局早已不再神秘,而是变得暗沉、空旷,座位上坐满老人。我们的情感方式变得更为简洁,只需在微信微博上短短几句话即可。 ——荞麦
这段话摘自最近读的一篇随笔集。作者回忆了高中时与初中好友通过写信来保持联系,日思夜慕盼望着远方笔友来信的时光。
而对于我们95后,刚出生便迈入了信息时代,关于邮局的记忆又有多少?
一
记得小学的时候,满怀希望地把自己的画作和文字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筒中,像是一个虔诚的仪式。那时的我,还会特意挑开箱的时间去邮局,因为害怕邮筒是个黑洞,吞噬了自己的信件。有时还真的那么碰巧,看到邮递员不断掏出一堆信件装进在大袋子的时候,惊呼:哇,好多信呀。
想想,也好久没有去过邮局了。最近的一次邮寄文字,还是一年前去厦门的时候,给朋友寄出带有纪念戳的明信片。现在路过邮局,看到的也就是储蓄银行的那个窗口会有三两人排队,其余窗口,很空闲。
也不知道当初吃得饱饱的邮筒,现在会不会饿着呢。
二
“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一封盖了邮戳的信,尽管内容平淡,但总感觉,它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不少的颠簸,信封上留着那么多人的指纹,辗转多日。当你收到并把它开封的那一刻,是那么神圣。看着收发地两个邮戳的不同时间,满心欢喜:等了那么久,总该等到你了呀。
尽管有的时候,多日等待,也没有收到回信,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不是信件在路上丢了呀,也不会对收信人有过多的埋怨。
现在呢,轻触屏幕,信息就 发出去了。倘若对方半天没有回复,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焦躁感:他明明看到了我的信息,为什么不回复?是他出什么事了吗?是他不想理我了吗?还是他觉得我很烦?
各种猜测如洪水猛兽。
习惯了一切都很快,我们开始等不起了。
三
上周课间操过后,桌面多了一张明信片,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从广府庙会现场寄来的,上面只有一句话:班班,最近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呀。
各种回忆涌上心头。
以前我和她是前后桌 ,是组织活动的好拍档,不过我更愿将我俩定义为,好书友,阅读的口味超级相似的两个人,会给对方互相推荐书,杂志也是你买一期我买一期。快要中考了,还不断买书看书分享感想。
现在不在一个学校了,自己花在阅读的时间也少了好多。或者是说,少了那么一个人的推荐,自己也懒得去淘书了。看了自己很喜欢的书,也少了一个可以和你面对面畅聊书中内容的人。
星期五到家,我们在微信上聊了不少。你一句我一句,秒回。
而这张明信片,尽管收发地都在广州,但依旧是在羊城里晃了7天。
说在最后
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些什么,于是到了最后,也写成了意识流。但自己一直庆幸的是,这两年,时常会在某个课间操后,桌面多了一张盖有邮戳的明信片。有的朋友的圣诞祝福,有的是从某个景点寄过来的,或者是初中好友的一段牢骚话“现在都没有人陪我冲饭堂了。”
收到的,我都会放在宿舍床头柜,看着它慢慢越积越多,也是一种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