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强迫症和些许洁癖,每天都要整理半天东西。9月2日整理书签,翻出大概是2009上半年妈妈给我和老公批的字,妈妈现已封笔多年,不再给任何人批 字,如今每天领着一群好朋友在厂子里做服装加工,不图挣钱,只为开心,活得自适、潇洒、慧杰、雍雅,是“大隐隐于市”的真隐士。
“爱好文学,但不能成为文学家。” 天哪!又看到这句戳心窝子的话,我真是哭笑不得,简直太精准了!
自1997年14岁时发表第一篇小文到2005年22岁大学毕业,整整八年,投稿近百封,大多如石牛入海,只有寥寥十几篇被选中,登在了当时毫不起眼现在更是早已停刊的一些报刊杂志上,筋疲力竭之际,终于承认自己并无慧根,就算当年抓周,无视其他,直接爬过去抓了笔,也确非作家之才。所以,2006年起,便决定今生永不再投稿。
时光荏苒,去年安装了微信,加了身在锦州只见过数面的老婶儿,今年四月底,偶然看到老婶分享的环佩叮咚老师主办的“环佩声美工作室”公众号,初心拨动,跃跃欲试,然搜肠刮肚,并无半点作为,只得悻悻作罢。
白云苍狗,当年提心吊胆地在自习课上瞄着老师,用书本摞起的高墙做壁垒,一笔一划极认真地把夜里宿舍熄灯后“盲写”出的歪七扭八的原稿,誊写在绿色或红色方格纸上,小心翼翼叠得整整齐齐,塞入信封,粘紧邮票,细细封口。之后趁每周或每月一次的放风时间(初中一周、高中一月放一次假)飞跑去最近的邮局,屏住呼吸,必定要听到信件在筒子里哧溜一声安全着陆,才敢舒口气火速回返。
我的青春啊。
当我执迷不悟的时候,妈妈原来早就看透一切,只是从不戳破,就站在一旁微笑鼓劲,摇旗呐喊,待我真的放下了,才给我这句话。
妈妈,谢谢您。
最后说些当年的纸媒趣事哦。
稿酬最少的是1997.10.11发表的第一篇小文——《聪明一刻》,30元,根据自己和初中班主任“张大头”张彦文老师斗智斗勇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
虽是豆腐块文章,但因当时学习竞争激烈,百舸争流,胆大妄为不务正业偷偷摸摸搞副业这种事比较稀奇,也很另类,同学们私下口口相传,那张各班都订阅的报纸也被竞相观摩,轰动了全校(天宫寺重点中学)。
随后,全国各地的小读者来信也纷至沓来,那名性格温厚、负责收发的小个儿男生(实在抱歉啊,想不起是谁了)几乎每天都深情脉脉地喊我名字,而我则像踩在云端,恍惚着并狂喜着,飘飘然地拆信回信,累到手抖。
获益最大的是2005.9发的《没有泪了》,294元!彼时对我来说,那可绝对巨款啊,成全了刚刚毕业做“北漂” 形单影只的我几顿饱饭,还意得志满地跑去找在京求学的弟弟四处玩耍了一回。
另外,还出过件印象深刻的奇葩事,2003.11.27《给你的信——祭奠我所有为你流过的泪水》刊出后,正心急如焚地等着收汇款单,却总杳无音讯。打电话问吧,负责人可怜巴巴地告诉我说,他们报社实在太穷了,没钱了啊,就一毛稿费没汇。
呜呼哀哉!我理解纸媒不易,发表过的这几家好像是被我“方”得现已全部悲惨倒闭,还好我2006年初果断刹闸,决定不再祸害人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今晚趁大家熟睡刷屏,纯粹为了纪念,别无他意。文章很多都是根据本人的真实经历或所见所闻改编,但年少轻狂,皆经过了所谓的“艺术加工”,有时把自己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很高大上或者委屈巴巴,对个别配角则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或贬损,某些同志阅后别打我,也千万别对号入座。往事如烟,大家当乐子随便看看就好,内容并不可信哦。
尤其是《青年导报》上发的那篇,可能是因为版面有限,标题和正文都让编辑删改了不少,明明是返校后,在宿舍回忆家中发生之事,现在却被糟蹋得语焉不详,逻辑混乱,遗憾!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