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生平
1、生平。
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寻阳,唐朝以后史书作浔阳,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
他的朋友觉得陶渊明人格特别高洁,所以在他去世后私下给他取了一个谥号“靖节”,后世称“陶靖节”。又因为他曾经在彭泽当县令,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陶彭泽”。
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陶渊明是一个人格高洁的隐士,他的诗文在当时并不是很出名。在他去世七八十年之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了一些文集,把陶渊明的作品都编了进去,他的诗文才华才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三个时期。
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家居读书时期(29岁以前),时官时隐时期(29岁至41岁),隐居不仕时期(41岁至63岁)。
他的家族历代都是士大夫阶层。曾祖父陶侃以军功当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当到武昌的太守;父亲陶逸当到安城的太守。也就是说,从他的曾祖父到祖父再到父亲这三代,都是当官的,属于士大夫阶级。而他的外祖父孟嘉也曾经是征西大将军长史。总之,不管是直系亲属还是旁系亲属,都是当官的。
到了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很贫穷。他在写《五柳先生传》中写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的诗文里也提到自己少儿贫苦,“弱年逢家乏”。
虽然家道中落,但他年轻时曾学过琴书,读过儒家的六经,也喜欢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这时他的思想形成了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一种是他内心特别想干一番大事业,另一种是想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保持自己的高洁。这种矛盾,从年轻时一直到41岁时才解决,内耗了二三十年。直到41岁才想明白,主动选择退隐田园,以保持高洁人格。
29岁至41岁这一阶段他曾三次出仕:
393年,江州忌酒。但是他做了不久就辞职不干了,州里召他为主簿,他也不去。回到家里务农,最后积劳成疾。
400年,幕僚。这一年他36岁,再一次出来当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做了大约两年时间。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对此可能有所觉察,因此决心归隐,避免自己卷进去。恰巧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于是他借故离开。
404年,刘裕的参军等,后来是彭泽县令。先后做过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但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他当了彭泽令。在官八十多天,就离职不干了。从此以后,他一直隐居,直到427年去世,享年63岁。
从这个过程来看,陶渊明其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有机会当官,但是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让他觉得不太合适,所以他还是选择了隐居。
总之,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隐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