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新奇 再闻心酸

作者: 爱吃菜的阿尼 | 来源:发表于2017-06-26 23:16 被阅读0次

人老了,就爱叨念以前的事,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有些情节,可能记不大清了,有时,还会串词跳段。可是,一想到那些往事,就情不自禁,不能自己。如龟裂的土地,盼来了雨季。如孤冷的夜晚,迎来了黎明。

大概是岁数越大,就越爱念旧。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奶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茶前饭后,搬一椅子,坐在阳台,摇着蒲扇乘着凉,和儿孙讲过去的故事。故事里有战争逃难,从这个乡往下个乡,从这个镇到下个镇;有放牛割草,牛没拴住,偷吃别家菜地,换来一顿打骂;有分田种粮,生活有了盼头,日子不再那么艰难。有张长李短,鸡毛蒜皮,可过一天就少一天了。

奶奶说,这年纪大了,耳聋眼花,痴痴呆呆的,哪天讲不动了,就换你们来。我知道,奶奶是怕自己有一天,不中用了,记不得以前的事。更怕自己哪天就忘了最亲近的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谁。所以,这些故事,除了讲给我们听的,多半也是讲给自己的。

而那些故事,初闻新奇,再闻心酸。

(一)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正值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山川,而奶奶就是在那个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时代出生的。

我问奶奶,那时候日本人打进来,你们是不是牵牛赶羊,带着全身家当一起逃命啊?

奶奶听了,笑着说,那时候穷啊,哪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赶鸡赶羊的,乡下住的都是茅草房。

奶奶又顿了顿,收起笑容,陷入回忆中,我记得那时候东洋鬼子是从金山卫(上海金山区,临海)登陆的。前方打的很凶,不时有部队赶过去,更多的是,马路上零零散散的有当兵的带伤下来修整。

“你们不逃吗?”我疑惑道。

“逃啊,可是咱老百姓能逃哪里去呢?那时候,基本上就是带着干粮,其他的也没什么带的,就是跟着人群走。去更偏的乡下躲,等风头过了就回来。”

“那日本人杀人吗?”

“杀,见人就杀。那时候,村里有个老头,孤家寡人,不愿意跟着乡人奔波,便藏身在茅草堆里。可是,那些畜生啊,就用刀在草堆里扎,还放火烧。”

说到这,奶奶有些唏嘘,有些愤怒。曾听奶奶提起过那个老头,因为膝下无子,所以待奶奶如闺女,可惜......

奶奶接着道:“那些鬼子后来就跑去城里祸害了。杀人,抢劫,追大姑娘。反正,那时候,人人向往的城里,变成了无人敢去的阴曹地府。”

后来,奶奶跟着村里人回到老家,虽然村子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烧焦的土地,死寂的环境,村口的槐树的躯干还留着子弹,家家的屋里更是被洗劫的一片狼藉。可生活总归要过。所幸,乡下路不通,也没油水,倒也没有再发生进村扫荡的事。只是,很多熟悉的人都不见了踪影,也许彼时不见,只得来生再会。

日子,更加艰难。好在,有邻里左右的救济,东家给口粥,西家给个膜,自己再去地里挑挑野菜,摘些野果,虽然,常常吃坏肚子,可总比饿肚子强。那时的生活状态就像,永远都生活在黑夜里,仿佛看不到黎明的到来,还好,村里人的帮衬,就像桌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点在那里,闪在眼里。

(二)

奶奶名字叫胡付宝,娘家姓顾,8岁那年跟着阿姨太太来到爷爷家。没错,奶奶就是旧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童养媳。

那时候,家里实在养不起了,刚巧,有个远嫁外乡的大太太,回乡祭祖。看着阿宝伶俐可爱,便动了寻个好人家的心思。正好,大太太的邻居,就是爷爷家,有三头牛,于是和阿宝父亲一合计,便撮合这事了。

那一天,家里人给阿宝准备了一双旧鞋,虽然不大合脚,踢里踏拉的,可是阿宝很开心,因为,平时都是光着脚丫子的。

糊弄好早饭,便早早的跟着大太太的上路。那时,阿宝也不懂,只知道,这一去,以后就不用挨饿了,家里头也能过得好些。正是应了那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这哪是赞美?分别是对现实的妥协和控诉!八岁离我家,八十岁在他家。

路程很远,大概要走上大半天。所以,尽量选些田间小道,人家弄堂。可这路,太难走,尤其对一个八岁的小姑娘来说。脚底生疼,大概起了泡了吧。大太太便和阿宝,在田埂寻了阴凉处,坐会休息。大太太啊,给阿宝讲着爷爷家的一些情况,又交代了一些规矩。还再三说道,那家人家心善,去了就好好待着,当自己家吧。也不知道,阿宝听进去多少,她的心思在脚上,也在走过的路上。

后来,在过一座竹子扎成的独木桥的时候,阿宝脚一滑,鞋子扑通甩到了河里,急的阿宝直哭,这可是家里人留给她唯一的念想啊!大太太急忙脱了鞋,挽起裤脚,侧着腰,一探一步的下到河里去捞。

接下来的路程,阿宝靠在大太太的背上,头埋在她的脖间。随着大太太亦步亦趋,阿宝的人生道路也在一颠一簸,朝着未知的方向走去。未来怎么样,小姑娘不知道,可是有一点,阿宝知道,回去的路,单靠自己是回不去了,至少,长到大太太那般岁数之前吧。

(三)

生活的可恨之处就在于,给了你希望,又当着你的面,狠狠的砸碎,留下一地的烂摊子。更悲哀的是,除了默默收拾,你别无选择,大概除了死,其他的,你都无从逃避。只是,死亡对于经历那么多苦难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值得。

来到爷爷家,奶奶见到了那三头牛。只是,以后割草放牛的活,就交给了奶奶。牛不像狗啊猫,一个听话,一个好弄。它倔,它强,它蛮狠。每次都得吃的饱,才肯归家。你用鞭子抽他,他敢踹你一脸老血。

所以,平日里,奶奶最希望就是牛儿能安耽点,早早吃饱。因为,还得割草喂猪,回去晚了,就要挨骂,甚至挨打。奶奶说,赶牛的把上有订,打起来会很疼。说这话的时候,明显能感到她的情绪带着余悸。

可是,奶奶待这畜生如宝,可它尽惹事。有一回,把李大巴子家的麦子拱了,人家把牛给扣下了。这可吓坏了奶奶,奶奶早就被打怕了,这个出了那么大的事,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奶奶就躲起来了,躲在竹林的铺的茅草堆里。渴了,饿了,便去河边台阶,捧几口水喝,硬是躲了两三天。最后被找到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垮掉的。

奶奶苦,可真苦。以为穿了鞋就不会像尘土那般卑微,谁知,还是离不开生活的泥淖。面对这样的生活,奶奶也想过逃避。曾连夜跑回娘家两次,奶奶说,到家的时候,天蒙蒙亮了。不过,都被太爷爷(爷爷的爸爸)接回家了。

奶奶说,太爷爷是家里对她最好的。从不骂她,也不打她。原来,在那个时候,不打不骂,就是最好的爱。后来,奶奶渐渐长大,太爷爷也劝太奶奶收敛下性子。这以后,生活也渐渐好转了。

我问奶奶,你恨太奶奶吗?

奶奶说,小时候恨,后来长大了,明白了,恨得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

这就是我奶奶小时候的故事,也是她跟我讲的最多的故事。以后,我可能还会讲些她的其他的故事。也可能放在心里,在某个黄昏,两只椅子,靠在门口,打着蒲扇,纳着凉,只说与她一个人听。

初闻新奇 再闻心酸

#无戒21天日更训练营# #第15天#

相关文章

  • 初闻新奇 再闻心酸

    人老了,就爱叨念以前的事,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有些情节,可能记不大清了,有时,还会串词跳段。可是,一想到那些往事...

  • “初闻不知意,再闻曲中人”那些心酸与无奈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

  • 心碎了一地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 2020-03-29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 闻一闻,再闻一闻

    我生活在这座城市, 这里并没有属于我的一角 唯有空气是大自然 慷慨的馈赠, 八月桂花弥漫的香气 让流浪的人也忍不住...

  • JAN.15 星期二

    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闻已是曲中人。 『适合的,才是好的』 安️

  • 初闻

    初闻朗读者,每一期的关健词都能慰藉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把这些关键词连成一根线,或许这就是人生的轨迹吧,而下面的这段文...

  • 初闻

    恍惚间, 朦朦胧胧的听到你的名字, 不经意的回头, 与你四目相对, 那一刹那, 时间变成了永恒, 不经意的回眸, ...

  • 初闻

    站在这藤条一般的高度 倘使一千年前我就站在这儿 遇到正午第一滴掉在你身上的树荫 你已经又一次得到了安慰 吐出的牙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闻新奇 再闻心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ks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