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那个人。所以,我必须更好地了解他。
——亚伯拉罕·林肯
《掌控力》书影这是《掌控力》的第一句,这第一句话就让我很想把书看下去。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口气不小,打开书一看,原来作者真的很牛。本书有五位作者,其中四位都曾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担任过职务。主要作者菲利普·休斯顿,曾经在中情局工作25年,在谎言检测和诱导领域是美国公认的权威。另外一位主要作者迈克尔·弗洛伊德,是西雅图大学法学博士,在35年的职业生涯里进行过八干多场访谈和审讯。
看大陆警匪片,一般智勇双全的警察劝说嫌疑人交代案情时,都会说“想想你的孩子,他在小学三年级,你想让他怎么想你?”我有时候觉得这样的对话甚至都没办法打发我,那些心思缜密的嫌疑人怎么可能招?
一、瞬时思维四要素
本书作者提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概念叫“瞬时思维”,如果想让说服对方,让对方说心里话,就要把对方带入到瞬时思维。啥意思?不要让对方关注未来的可能糟糕的惩罚,而是只探讨事情发生的处境和细节。为啥电视购物能让你丧失理智地去买东西?原因是这些营销者充分利用了瞬时思维心理,影响了我们的决策,促使我们做他们希望的事情——买一件我们并无需求的商品。
为实现这一目的,营销者利用四个要素,促使我们进行瞬时思维:我们抵御外界影响的内在脆弱性,重复,独立思考的缺失,以及结果的滞后性。让我们来看看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1)抵御外界影响的内在脆弱性
看广告时,我们处于劣势,因为信息是单向流动的。我们不能提问或质疑。因此,营销者就是我们所有数据的唯一来源,我们只能据此做决定。
2)重复
心理学上有个真理:听到某件事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接受它,或至少敞开思想,接受这一可能性。而广告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视觉图像的重复,不断阐述产品在不同环境、由不同个体使用时的状况。
3)独立思考的缺失
有多少次你打开电视的目的就是要看一些广告,然后买一些你从未听过的商品?应该不多吧。看广告的行为本身,并非你自愿和主动发起的。
4)结果的滞后性
不用马上花钱,营销者往往不会让你拿起支票簿,或拿出信用卡,这是有原因的。他们只会让你打个电话。这有什么害处呢?其实,如果你在接下来十分钟打进电话,他们往往会提高商品优惠!问题出在哪?这就是结果的滞后性。
我们可以替换他们试图聚焦的因素,转而关注其他,或至少将它们重新排序,这样我们希望他们关注的就能置顶。这就是瞬时思维的理念。我们在任何审讯情境下都要运用这样的原则,不管我们的目的是让恐怖分子透露爆炸行动的细节,还是让连环杀手坦白一起谋杀经过,是让应聘者承认吸毒历史还是让小孩承认自己没做作业。
二、如何化解对方的抵抗
1)与对方高度共情,告诉他“你的行为是有理由有借口的”,
2)责任不完全在你,不要过分自责,
3)这种情况我见多了,
4)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让对方放下防备。
三、独白
0)没有真诚,下面所有的方法都不管用,“坐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必须相信你所说的话才行。因此,你要么确实出于真心,要么能够展示出相当于或至少接近于真心的表象。”
1)开场:放慢语速
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表达清楚。部分关键词要重点强调,这样有助于你减慢语速。要给对方留下一个不慌不忙、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印象,这也反过来创造了一种更舒缓、放松的氛围。
2)与受审者建立联系(Engage)
记录是毫无必要的——这个人什么都不会说,还用记吗?所以,把笔和本子都放下。全心投入面对面的接触,不要凝视他,或紧盯着他不放。这可能不是惬意温馨的炉边闲聊,但是你与他建立亲善的关联后,他对审讯环境的不适感会降到最低。
3)降低声调(Lower)
大量研究表明,声调作为一个受控的机制,较小的声调比高声调有效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