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极简编年史。《左传》由通俗散文体著成(BC722-BC468)以这两本书切入,虽费力,但是拥有高山远瞩和摧枯拉朽的爽快。
横向比较: 横向对比看历史:通天塔在巴比伦建造;梭伦为雅典立法;六道轮回在印度大地流行;黄道十二宫被亚述人记载;埃及人在尼罗河和红海开凿运河;伊索讲述着他的寓言;罗马变身共和国;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世界的本源;佛陀在想如何摆脱人世的苦难;
问题探究:
- 什么是孔子周礼该有的样子?为什么行不通?为什么会变成内儒外法?
- 为什么大问题都能从左传中看到症结?
- 儒家繁文缛节的必要性何在?
- 儒家为什么厌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中央集权和宗族式的对抗。小区业主VS物业公司?
- 古时候史官秉笔直书和我们理解的秉笔直书的异同?
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 夜读春秋是塑造形象。关羽在正史中读的是《左传》。读《春秋》的关羽体现了以下特点?1. 忠诚;2. 刻苦;3. 有文化的大义凛然形象。而《左传》体现武将的基本素养。(类似弃公式选例题)
- 儒家典籍分为经(教材),传(教辅)。
- 《春秋》极简 《左传》丰富。后者为前者做详细补充,但是由于细节的加入,以及个人评判,变得没有向春秋那么可靠。
- 政治正确为史官书写原则,直笔,迎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客观真实则难以判定。
赵盾弑君.
《左传》
- 左传入手理解传统经典和中国历史可以高屋建瓴。
- 左传的重要性: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寻找到历史变迁的源头。
- 建国后难题:统治广大领土——封建制。军队主力是“士”,衍生出中国士文化和武士道。天下是由一套宗法制度维系的。在《左传》中能够找到源头。
- 仪式在社会功能上的意义。过度则僭越,不足则涣散凝聚力。嫡子之分。人们用他们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左传的青萍之末
“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意思是:各种事物的起末,形容不知不觉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我们将青苹之末追溯清楚,就会对后来的历史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 封建制是化大为小的政治格局,具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 儒学和现实矛盾重重,源自小社会的体质和伦理被郑重的放在大社会里。
- 儒学最麻烦的是实实在在的,繁琐到让人望而生畏的礼节。孔子希望恢复到周朝大家温情脉脉的状态,免不了维护这些礼节。
- 在汉朝如何维护儒学?1)儒学者号召恢复封建制;2)儒家学者对旧理论进行新的解读,适应社会格局;3)若想要儒学治天下,最后还是要外儒内法。
左传的可信度?——从历史看到人类的认知模式
- 欧阳修在宋代的怀疑主义思潮,奥卡姆剃刀?经历了五代纲常乱相,其对伦理的真实性特别关注。
- 古史中,为角色代言的小说笔法很值得我们玩味。去伪存真的技巧——最不会变的东西是否就浓缩成另一部《春秋》。
- 《左传》的破绽:一. 记载过于详细反而失去了真实性。二. 没有破绽是最大的破绽,记载环环相扣。到底是客观的史实还是精彩的故事。
- 历史和故事同源同流,通过故事认知世界则是我们本能的社会认知模式。“信者传信,疑者传疑”。精彩的故事迎合了人类的天性,人类擅长根据线索展开联想(脑补)
- 这启发了我们看回忆录的方法:一方面尽量保持实际上讲话的大意。另一方面思考当时场合符合他们所说出的话语——小说创作也如此。
Q: 儒学和中央集权帝国最核心的矛盾(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关系)
无组织视图抗衡高度组织化的小集体是不可能的。
中央集权帝国最核心的矛盾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本不是一件很得人心的话。儒家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弃之不顾了。
孔子“仁”观念的渊源和本质。
孔子生活的时代亲戚关系渐渐疏离,因此想要复礼,让社会回到周朝温情脉脉的状态中。并不是博爱,关爱,而是源于血缘纽带和家庭关系的爱,是由亲疏远近的等差之爱。
封建制、宗法关系、编户齐民。
- 为什么周朝末期出现礼崩乐坏——周朝立足于天下大家庭,逐级行使权力,维护秩序需要自觉。但是若是没有人违反后收到惩治,则会出现礼崩乐坏的时代。时间太久,层数太多,诸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在强烈。
- 文字,交通的发达为治理大国提供了可能性。皇权也渴望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 中央集权要想稳定统治,必不可少的是削弱地方力量。编户增加了一层“国民”的含义; 齐民则为我们提出了破坏伦理纲常的可能性。儒家和法家的基本冲突,伦理纲常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编户齐民和宗族聚居同在(郡县制与分封制同在),宗族聚集以政治正确的面貌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