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看知乎一本关于读书的期刊,那里面的神人阅读量个个堪比小型图书馆,然后想想自己,阅读量简直少的连自家书架都充不满,于是我怀着万分羞愧的心情励志一定要好好利用宝贵的寒假。
于是了,作为说到做到但不谦虚的好孩子,最近看的书就有点多了,而且因为有点杂,乱七八糟各种想法就在脑子里横冲直撞,感觉不写出点什么,这些玩意大有掀了头盖骨的嫌疑。
重口味心理学下面开始言归正传,姚尧的《重口味心理学》很早就听我表妹说过,但一直没看,近来拜读,让我的一颗小心肝受到了各种惊吓,全程都是在 “不是吧,这样也行”“天啊,还能这样” “好吧,就这样吧”中度过,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也给我带来过同样感受的书,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当时看得我有种想当神经病的冲动,更坚信只要人们想看到灵异物体的欲望集中到一定高度,就可能会看到,然后被自己的想法吓的不轻。现在看完此书,打心眼里希望姚大心理医生去会会高铭笔下的各大神经病,然后出一本书就叫《当重口味心理学遇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百年孤独其实《百年孤独》我看了有三遍,第一遍时,满脑子都是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两个名字,不管是儿子孙子曾孙子还是n代孙子都只叫这两名,看得我老眼昏花,头晕脑胀,为了搞清谁是谁,只得边看边往回翻,翻得纸张底部都起了白毛,于是心想:巨著果然是巨著,我这种菜鸟级读家休想第一遍就打破玄幻的表相发掘出内在精髓。去年暑假又在家看了一遍,看完静思了一分钟,然后认命的跑去翻豆瓣,看到各种能把这本书每一段都剖解成一朵花的书评,我倍感挫败,于是又想: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故事表象外壳够坚硬,内在精髓够难寻。前天不死心的看完第三遍,就是在这关键性的第三遍后,我轻轻的合上了书,一动不动的坐在那,任思绪纷飞,震撼蔓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隐藏在荒谬情节中铺天盖地的孤独感………好吧,其实前一句纯属自我想像,现实是我“噗”的一声合上书,直接倒床上,脑子里无限循环一首世界名曲“孤独在哪里呀,孤独在哪里……”。所以啊,对于这一本大神级作品,我决定还是得再修炼个几年去攻克它。
王小波全集王小波的写作风格即便不敢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完全是反讽大师加段子手加文学家的混合体,尤其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那真是看的我目瞪口呆,我之前一直以为那个时代的作家们写东西都必定是严肃严谨权威性的,比如周国平呀、铁凝呀、路遥呀、贾平凹呀,可这王小波同志简直就是个另类,文风也太不正经了,但没办法,我咋就这么爱这种不正经了,于是在看完他的《黄金时代》后,我基本把他的其他作品都恶补了一下,看得我更是对王大神心悦诚服肃然起敬五体投地敬若神明啊。韩寒的文风一直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欢,当然我也蛮喜欢的,但真不是我想刺激寒粉们,要是王大神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就没韩寒什么事了,他完全就是韩寒的豪华升级版,还是全方位升级。最近又看了他的一本书,是他在世时写个李银河的信件,现在被出版成书,书名《爱你就像爱生命》,看完让我的一颗少女心爆棚,对王大神的仰慕之情瞬间变为爱慕。豆瓣书评里有个网友说“女人不能读王小波,读了王小波就老想着嫁给王小波,这个是麻烦……不是人人都像李银河那么好命”,这评论点赞人数不要太多,可见这本书对女生的俘获威力之大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绝对是个是个优秀的诉说者。如果说别的作者给你的是一个故事,你要做的是自己去看。那么看茨威格的书就如同他正坐在你身边,抽着一根雪茄或喝着一杯威士忌,优雅而闲逸的对你说:嗨,亲爱的,我要跟我一起听过故事吗。
我想这种感觉或许来源于茨威格的叙述风格,细致温和,不疾不徐,侧重于人物的内心写实而不在意人物经历是否跌宕起伏,是用平淡或激烈的内在描述来烘托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所描写的故事题材也大都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表述,用一个女子的来信述说她对爱情奋不顾身的追逐,用一个律师的回忆表达他在被封闭时对精神枯竭的恐惧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
或许也在与茨威格的小说中总会有这种铺设性的直白文字,比如《象棋故事》中的 “ 其中的过程很复杂也很冗长,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故事来看,正好可以对这个美好的世界进行一番解说。把它说出来大概会耽误您半小时的时间,要是您想听的话…… ”
或者《马来狂人》中的“我觉得,这个人有很多不得不说的话要说。我知道,我只有默默地听他说才能帮到他 …… ”
当然他被大家熟知的代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有着类似的开头“ 仆人在这时候把茶送了过来,他舒服地靠在椅子上开始翻阅报纸和一些印刷品。在这之后,他点起了一根雪茄,再回过头把那封信拿了过来…… ”
所以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坐直身体, 兴奋的觉得我要跟茨威格先生一起听故事了。
灿烂千阳说到卡勒德胡塞尼,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确很不错,但事实上,这本书对我的震撼远没有他的第二本书《灿烂千阳》大,或许是胡塞尼第一本书的影响太大,反而覆盖了第二本书的光芒。记得看完《灿烂千阳》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字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坐在那,什么都不想做,任玛丽雅姆、莱拉、塔里克、拉希德之间的悲欢离合在脑中重现,任阿富汗的战火炙烧着我的心。在阅读的时候都不记得泪水盈眶了几次,有为这故事中透出的淡淡忧伤,有为忧伤背后折射出的希望。在没看此书之前,我听过阿富汗,知道塔利班,也看过穿着布卡的女人,但我也仅仅是听过、看过、知道而已,这些离我生活的环境太遥远,遥远的让我一直只用眼睛和耳朵这些器官去接收,而从未用心去感受,遥远到我只把它们当做由字组成的词来看待,而从未想过当它们变成了一个故事却给我带来了如此大的震撼。
后来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疯狂上网百度关于阿富汗的信息,观看与阿富汗有关的视频,我想一本书能让读者开始关心作者所想反映的东西,那么无疑他是成功的。
最后说些题外话,简书中推荐书单人很多,然后在评论下总会看到有说推荐的书好,有说不好的。
其实书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主观评判,但这个评判标准又分个人和群体,所以就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被全世界大部分人认同的好书,你看过后可能不知所云,毫无所获,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至少对这个阶段的你)。又比如有的书豆瓣评分低,在学者或者网友中的口碑也不高,但你看过后却感触很深,觉的收益匪浅,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很好。
所以评判一本书的好坏的确不好说,因为它因人而异,因个人所处的阶段而异,也因个人自身阅历而异,即便对于个人也没有绝对的好坏,更何况对于不同的人。
网友评论
灿烂千阳我也看过呢~当时真的很震撼,看到各个主角结局就当场泪目了。看完的时候正巧土豆跳出一条“侣行”去阿富汗的推送,当即就点进去看了。别说小说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真的和作者描绘得差不多,女人出门要戴头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到处枪声炮声接连不断。
读完灿烂千阳之后才第一次觉得原来小时候觉得十分遥远的事情——战争,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他甚至只很近的,几近与我们息息相关,而这个世界也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美好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