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实际上,我在照镜子时,意识到这是一句冷笑话。
低质量的阅读并不能增加任何人的内涵,而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不加选择的阅读更是会大量消耗你的时间和脑力。
所以,如果你认同阅读能开阔思维,能使人进步,能让你变得更好,可以继续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认为阅读无需提升自我,现在就可以关掉窗口了。
在移动终端爆增的今天,碎片化阅读已成为普遍的阅读现象。乐观的看法是依赖于互联网的支持,人们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更快、更简单;悲观的看法则是碎片化阅读浮光掠影,错杂肤浅,知识未到沉降到阅读者的脑海里,反而因为频繁接触杂乱信息损伤记忆力。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泛滥成灾,过度传播带来的渣滓信息占据着主要的传播比例。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平实的标题而错过一篇好文章,也会因为一个劲爆标题误入一篇垃圾文章,而普通人每天阅读数量是有限的,你阅读很多垃圾碎片化信息,既不能增长知识,反而浪费宝贵时间。
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中沙中拣金,避免被垃圾信息拉低智商,就需要阅读者有着清晰的辨识能力。
但想要辨别什么是好文章,并非嘴上说说那么容易。
我们绝大部分的文化形成是有差异化的,这些差异化特征又不断被人性弱点所控制,也就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选择。
比如,一个喜欢看《男人装》官方推送文章的人,他可能同时会喜欢看明星秘闻、八卦艳传,顺带着还喜欢看两性关系、两性技巧类文章,这就是阅读偏好问题。正如文艺青年们会喜欢清新励志等文章,家庭煮妇会喜欢家装和做菜的文章一样。但最常见的阅读问题出在无意识阅读和已知阅读信息两个方面。
无意识阅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无意识的影响,阅读碎片化文章的人大多数人没有清晰的阅读动机,多数情况下是眼睛看到哪里就点进去,反复如此,让他点进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文章标题过于吸引人,或者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让他心动,实际上这种阅读是随机的,被动的,消耗的时间却是绝对的。无意识阅读甚至无需举例,反思一下你最近点击过的朋友圈文章就可以了。
已知信息阅读:即使是经常阅读的朋友,你可能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已知信息阅读。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你总会被同一类型和观点相似的文章所吸引,甚至主动寻求同一类型的文章阅读,在这个阅读体验中,由于作者的观点和你内心的认知相近,你的阅读体验处在一种舒适思维里,你通过阅读坚定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对作者的认可潜意识里完成自我赞赏。这种心理现象很微妙、很隐匿,以至于有主动寻求阅读动机的朋友也在已知信息阅读的圈套里不能自拔。
相比纯粹的无意识被动阅读,已知信息阅读的质量会高很多,但由于一直在舒适的已知区域思考,并不利于增长知识。增长知识的文章,会逼着你逃离熟悉的思维区域,让你接触到崭新的东西。这就涉及到识别优质好文的铁律:知识点。
1知识点
并非只有教材书才有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优质的碎片化文章也都有自己的知识点,俗称干货。
我曾经有一种体验,花半小时看成语大辞典,都比在微信上阅读三小时公众号文章强,因为成语辞典里有很多知识典故。
一篇优质千字文里必须是要有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可以是构架起整个文章的核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新名词,新概念。
比如我在博客读物理学家万维钢先生写的《说服别人有多难》一文,里面提到一个“确认偏误”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指一个人一旦相信什么东西,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强这种相信的信息,最后忽略事实真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点。“确认偏误”可以解释你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偶像是完美无缺的,甚至不断找美化你偶像的相关新闻。也可以解释你对一个明星有偏见时,会不断搜集和关注TA的丑闻,而对TA的优点视而不见;甚至也可以解读网络论战时忽视对方证据,只相信自己搜罗的信息。我们权且不管明星好坏,当你见到这个词并联想到生活的具体事件时,这就是一种收获。
在万维钢先生的另一篇有关励志的文章里,我读到积极反馈和走出舒适区两个知识点。
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做事的信心,改善做事的耐力。积极反馈的原理告诉我,当你做一件事情时,越快得到反馈,你就越有信心,耐力消耗越少。
例如减肥,你如果每一天都看到体重称的数字在变小,你就会信心大增,耐力时间也随之延长。但若换成一个月才称一次体重,你起码要29天才能看到自己的减肥成果,而在结果出来之前,你不知道成果如何,搞不好就中途而废了。
而'走出舒适区'则是让我知道,如果你持续在你的舒适区里活动,不管是练钢琴、还是阅读,你的能力都不会有升华,因为舒适区里都是你所熟悉的东西,《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在舒适区域里也会成为无效的谎言。
显然,这些知识点和那些老生常谈的努力啊奋斗啊并非而一回事,而是运用行为技巧改善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弱点。
再比如我看到一篇关于走正步的文章,作者认为走正步是一种累赘原理,是用累赘的身体行为建构一种集体存在的方式,上级通过这种低效的、愚笨的累赘行为检验属下服从状态,看士兵是不是接受控制。透过这个现象,你可以发现,越是把累赘行为的形式做的夸张的组织,其专制文化就越浓厚。
能把一篇千字文融入干货信息,让阅读者受益,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些优秀的作者,会在一篇文章里埋伏多个知识点,几百就会出现一个文字彩蛋,那,这篇文章就很牛了。
能阅读到有知识点的文章,会增加你的知识容量。当你吹牛逼时,还可以秀一下,让话题更有含金量。上面这些知识都是我通过碎片化阅读得到的知识,是不是觉得挺好玩呢?
2逻辑、趣味、善意
知识点是优质好文的必须元素。而其次的标准是逻辑、趣味、善意。
为什么要把逻辑,趣味,善意放在一块儿说?相比知识点的重要性,个人认为这三者的重要性旗鼓相当。但相比知识点来说,比较次要。
(1)逻辑:材料和知识点构成文章逻辑的硬材料,一篇干货文章不可能绕开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逻辑规范下,作者会用很多证据来验证观点,强化知识点的正确性,有了逻辑的秩序规范,知识点会催化观点,并让整篇文章严谨有序。这不但能正确引导我们刚刚学习到的知识点,还能帮阅读者建立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你自身就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看到一些知识点,自身也能建立思考模式,延展该知识点的功能信息。
(2)趣味:文章的趣味分别写作方式有趣和内容有趣两部分,都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写作境界。
文章的趣味性读之令人愉悦,若是兼妙语如珠,观点新奇于一体,那简直是一场舒爽的心灵SPA 。但趣味是个很主观的感受,不能量化,也没有特别的标准。六神磊磊、龅牙赵、和菜头等人的文章趣味性都蛮高。六神用金庸的人物解读一切,和菜头总是把自己扮成怪蜀黍调戏网民,在阅读中得作者趣味之万一,也是心灵奖赏。
(3)善意:关于“善”的观点,我迟疑要不要把它写出来,我真担心你们把我比做道德婊和白莲花,毕竟我是个爷们。
我所理解的善意更接近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潜在价值观。而在价值观方面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文章类型出现在男女情感方面。
曾有自媒体作者为了吸引某一类女粉,专作病态文章,他输出的价值观永远都是男人应该无微不至地呵护女人,比爹慈祥、比妈细腻、思想上协同、经济上供养,把女人从精神上塑造成贫血、小脚的寄生虫,很多女粉崇拜,这本质上不利于正常女性的心理调节。
相反再看自由主义作家木子美和连岳,木子美极致的实用主义思维,常会令人觉得过于尖刻,但是她本质上不偏不倚,她不讨好咨询她的粉丝,而是一语道破TA们的私欲,最后再给一个实用主义的回答,连岳也是如此。他们都能把每个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完成的个体对待,这本质上是对个体的尊重,也是对个体价值观的良性引导。
总结来说,知识点决定文章质量,逻辑决定文章严谨,趣味决定阅读的愉悦,善意激发人的正面思维,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大抵如此。
当然,碎片化阅读也是很有局限的。如果想学习更专业的知识,还是选择专业教科书吧。专业的教科书代表了一个行业的顶级知识成果,如果想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了解,阅读教科书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只是,也有例外,比如官方提供的中国现代史。
本文章已在本人公众号加原创标识,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
字字入我心,包括连鸡肉都省去了的鸡精文和为了迎合大众偏好的脑残文,不论他好与坏,作为有头脑的个体,真该用心认真甄别清楚,理性对待、接受或屏蔽放弃。
我个人的阅读就非常的没有目标性,但是会有很强的类型,例如人文社科类和通俗小说,但是我读书更多的就是满足于读书时的那种快感,读完也许有所得也许无所得,我自己倒并不是太在意。我可能比较奇葩比较虚荣,我自己倒是蛮享受又把一本书读完了的这种成就感,感觉好幼稚,不过这个感觉一直都有,到现在也还有。
那么读书要不要有目的呢,显然大部分阅读都是有目的的,例如我的目的就是把书读完,并享受阅读的整个过程,只是我应该属于「学而不思」的这种类型,泛泛而读,并不做深入的思考,有所得的概率自然会大大降低,有时候也就是「读了等于没读」。但是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确实应该更大,范围也应该更广,毕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这是我小时候在县城新华书店的楼梯边看到的一个很应景的格言,然后我每次买书就很有一种进步的感觉。
人类社会发展本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基于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后人再不断地演进升级,我们才有了如今的文明高度,而书籍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传承的载体,当然现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等多媒体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载体,并且新出版的书籍也都会通过数字载体进行存储,很多早已出版的书籍也有很多在进行数字化。也就是说数字化是知识载体进化的必然,而且已经在这么做了,这是得益于信息化的一个进步。
信息化带来的除了知识存储载体的变革,还有知识传播速度的飞跃,我们不再担心今天的知识和信息会因为一场大火或者洪水而灰飞烟灭了,我们不用再等着邮差每月送过来的过期报纸和杂志了。信息唾手可得,这是何等繁荣的景象。现在一个小学毕业的学生,其接触到的信息,掌握的知识,与一百年前的先辈们比起来,真的可能是几个数量级上的差距。
不过,这现象下面同时也掩藏了一些不那么清晰的危机。信息大爆炸让我们的世界里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内容,互联网更是让粘贴复制成为了一种病,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精彩的内容,然而更多的还是糟粕。而这个时候,如何有方法地去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和内容,就成为了一种能力。
这也就是楼主多次提到的,我们要找到知识点,这个很重要,另外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成长和完善的,所以知识点的更新也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去寻找更多新鲜的信息。这些就是一种能力,一种选择阅读目标的能力,筛选信息和发现内容的能力,唯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做到读有所得。
阅读的可以报纸书刊,可以是网页新闻,可以是朋友圈的分享,也可以是演讲视频,乃至影视节目等等,这里的阅读更多的指向了获取信息和提炼知识。虽说我们可能小学毕业之后掌握的知识量已经可以跟前辈中的佼佼者直接对抗了,但是我们是否跟前辈中的佼佼者们有着同样的进步的能力,这两者之间显然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呢,阅读除了要获取知识,更要通过已经获得的知识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更大的突破,再去获取和创造。
重复性的碎片化阅读除了浪费时间,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我很忙的假象和安慰。你看我关注了行业内牛逼的20多个公众号,每天花了近三个小时来读他们的文章,我已经很努力了耶,我估计应该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先进性了吧,毕竟这个行业里头的领头人每天讨论的我都了如指掌呢。
公众号有没有牛逼的,有没有文章碉堡价值连城的,肯定有啊,怎么会没有,但是显然被高估了。出版的书籍里头是不是就更牛逼更有深度呢?显然不是,还是得去学会甄别,怎么学会,难倒我了,我也在学,那就是完整的阅读不能放弃,碎片化阅读也要兼顾。看,多么的无聊和搅屎棍逻辑,说了半天跟尼玛没说一球样嘛。
其实好的内容哪里都有,只是互联网因为其传播成本低,劣质的内容相对来说会更多些罢了,出版物里头糟粕也比比皆是,我们都必须交点学费才有可能避免后续不再经常受骗的嘛。
另外,再说一点,我觉得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提供的这个及时与作者、读者互动的机制就很棒,比传统纸质书籍在这个方面的表现要强了很多,还可以求打赏,真不错。
我是不是又离题了……
另外,其实我打字错了。我只读过“官方提供的中国现代史”,希望找一个好的替代品。
辨别读物的能力是读多了,上当多了,练出来的,没有什么技巧。
这篇文章是写给没有阅读习惯同时心懒脑笨的人,真以为会有一个“过来人大仙”给你指明路,给你一个阅读过滤方程让你套用啊?你也不问问给你指路的人自己活明白了吗?怎么就那么好心要分享自己心得和感悟呢?
简书什么时候也步豆瓣和知乎后尘,变成装癌克思,卖弄学识和人生感悟的阵地了?
简书的推荐系统的确有待提高,但这篇文章也非一无是处,只是这类主题天生有硬伤。
写一篇千字散文反对碎片化阅读,本就只有偏好碎片化阅读的人才容易读到。而人们若是认为该文有益,那么是按文章中的建言,减少碎片化阅读呢,还是增加碎片化阅读,以此提高再读到此类有益文章的几率?
本文的主题是教人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中辨识好文章,以节约时间和脑力。而如果已经读过一篇文章,那么时间就已经消耗了,再去辨识只是空损脑力;如果未读过,那么过滤手段则超出了本文阐述的范畴。
其实,如果真的为了时间而计较,就要做标题党、主题党,不去读一切可能不好的文章;如果要为脑力来节省,那还是洗洗睡吧。
换个角度看,按照本文的观点来审视本文,这是一篇有知识点的好文章,比如无意识阅读和已知信息阅读;也是一篇有见解的文章,逻辑、趣味和善意,是一组独到的视角。
只是选错了主题,不该提“碎片化”三字。
当然了,对于阅读量非常大的人来说,这篇文章只能算“已知信息阅读”,被浪费了时间,也属无奈。只能怪简书App的推荐系统。
需要什么,就针对性的去找寻些什么
不要妄想顺道在这个领域一口吃成胖纸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