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职场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水平?

职场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水平?

作者: 清谷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8-21 08:30 被阅读0次

    一、高手往往都长这样

    我们在过去见过多个500强的企业家、高层和几百个中小企业老板,对于高手的认识,我们认为主要具备四大特质。

    1、价值贡献大

    对于高手而言,最核心的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对组织产生重大贡献,他们的思想持续影响一代代人,他们创造的技术持续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他们的学术研究持续被后代所不断学习与实践,而这种贡献他人往往无法替代。

    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跟孔子,他们的思想就在过去200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影响着后人。

    其中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而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理论功底深

    除了对社会的价值贡献外,理论功底也是高手的一大特质,有理论功底的人代表能在一个领域上钻研的很透彻。

    理论功底浅的人,往往对一些重大事情看不透彻,对一些重大问题说不清楚,对一些重大工作把握不住,对重大发展趋势看不到位。

    相反,那些拥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人,容易对事物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准确的研判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决策,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3、被广泛实践

    高手的第三大特质就是不但自己有很深的理论功底,且这样的理论功底能被广泛实践。

    为什么很多的大学教授在一个领域中有很深的学术研究,但是依然没有办法将他的思想流传下去,本质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没有得到广泛的实践。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4、能持续迭代

    对于理论而言,更加需要注重的是除了理论本身的创造之外,要做持续迭代。

    假如我们今天创造了一个新的理论,也是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的升级,人民群众的变化,我们研究的这套理论的边界条件可能也会随之而变。

    比如过去我们开发一个产品的理论依据是先做内部讨论,然后构建框架,然后写代码,然后测试,最后发布一个产品,那么这套理论在过去供小于求的时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理论依据可能就变成了先定义需求,然后做市场洞察,然后做同行业对比,最后做产品设计。

    迭代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重复好的

    不断的重复做,而不是一次性的完成。

    改进

    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调整、优化。

    认知升级

    迭代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升级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结果。

    相信大家在了解了高手的四大特质后,对高手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果要成为这样的高手,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二、一个高手的核心五大要点

    (一)一个道德品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只有坚持自我反省,把目光从别人身上移到自己身上,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在人生和事业路上获得巨大成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道德守恒定律:一个人越把道德用来约束自我,则越接近圣人;越把道德用来约束别人,则越接近坏蛋。

    如果一个人,全部的道德意识都用来要求别人,自己却为所欲为,这个就是典型的坏人,坏透了的那一种。

    遇到事情总是喜欢在别人身上找毛病,却不反省自己,这正是一个人情商低,没有担当的表现。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拿道德的标准去绑架别人,只会拿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

    (二)四个能力模型

    1、专注力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盖茨的父亲让他们分享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两人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专注”。

    的确,如果你观察那些成功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具备专注的品质,在某一个特定领域持续深耕,最终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专注已变得越来越难,专注这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当大家都在被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所吞噬和掌控,自己却浑然不觉时,谁拥有了专注力,谁就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2、学习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哈佛商学院的柯比教授认为,以传统的方法去学习,是一个迅速减值的过程;而以学习力去获取知识,则是不断增值的过程。

    有个年轻的80后企业家曾说过,在今天的商业社会,核心竞争力不是“学历”,而是“学习能力”。

    顶尖牛人确实都很勤奋,但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学习力”。唯有强大的学习力,才能在后期的人生中持续获得优势地位。

    3、思维力

    思维有三个维度:

    深度思维

    你首先要从现象抓到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把它体系化。

    还记得拔苗助长吗?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个宋人,为了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点,自己用手拔苗,结果禾苗全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他只看到了禾苗长高,这是正常现象,但没有看清楚禾苗是怎么长高的。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

    全局思维

    我们怎么样从一个局部,考虑到整体。

    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大家一定印象深刻。盲人摸象指的是众盲人摸象体的一部分,因而各执异说。

    给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只看到了局部,没有看到大象的全身,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反而会形成偏见。

    动态思考

    不能像刻舟求剑一样,只能看得到静态的变化。每个人,每个业务之间,都是动态变化的。

    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随身携带的宝剑滑入江中。楚人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留了个记号。

    船靠岸后,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

    这就是只看到了现在,而没有看到未来。船的位置已经发生变化,不在原来的地方了。

    4、创新力

    我们在调研完高手的能力模型后,往往发现创新力往往是一个高手与普通人的必由之路,普通人的能力往往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高手往往能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出来。

    创新力的提升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创新力的核心就是如何产生新的思路、观念、视角、点子。

    创新力约等于认知能力,但是在过去之所以普通人难以像高手一样脱颖而出的本质是在于普通人的认知是主流认知,而主流的认知习惯是反创新的。

    大多数人总是希望对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个明确稳定的认识。

    没有明确的认识,就很难采取行动。而实际上,现实是一直在变化、各种要素之间又相互制约和博弈着。

    复杂的症状组合,普通人期望有一个确诊的诊断,然后再依诊断采取治疗手段。

    普通人面对五花八门畅销书,习惯于找一些名人推荐的书作为必读书目,然后以名人的判断代替自我的切身感受,最终丧失了多样性的感知。

    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打破过去我们已有的旧认知,重新思考、重新定义,勇于创造和发现新的观点和行为,这就能让我们朝着高手的方向前进。

    三、如何成为真正的高手

    1、啃经典,会先贤

    全球一体化,像一张织网。各种变化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的时代,大家感到对外部世界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弱,会觉得自己的知识不足,于是越来越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去假装学习,买各种书本,各种课程,盲目追求数量。

    假装学习实则是低效率的勤奋,收益非常差,仅仅是为了通过这样给自己一种满足感,造成了成长的假象,其实都是自欺欺人。

    不得不说娱乐时代给我们的冲击确实是太大了,现在连愿意在朋友圈看文章都变成了少数派,更不用说打游戏、刷抖音、穷应酬等娱乐至死的潮流。

    沉得下心的人越来越少,哪里还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一年都不愿意坐。

    高手的智慧在哪里?

    答案:就在经典。

    经典是先贤的思想源泉,啃经典,就是和高能的先人对话。

    因为经典记载的是人类在某一模块知识的最佳思考和最佳实践,这些对于我们后人而言是值得传承和借鉴的,它是真正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获得有效的生存智慧。

    人类的每一次创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拥有了新的思考。

    经典是要反复啃的,而不是随便浏览、翻一翻的内容,要下苦功夫,去吃透和真正消化经典。

    现在的人不愿意啃经典,更愿意读网文、吃快餐,在朋友圈去看一些娱乐消遣类文章。

    快餐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碎片化,不够系统。但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

    但也建议大家也对朋友圈的东西进行甄别,不能说都是垃圾,但是难免有一些犯了基本逻辑错误,注重娱乐化、鸡汤化的内容,用一惊一乍的方式来吸引眼球的低质量的内容。

    这种内容像兴奋剂,当下看起来很愉悦,但低效率的阅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渐腐蚀了人们上进的斗志。

    我们不可能逃避时代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时间,跟着高价值的人一直往前走,一起啃经典,一起通过分享、交流那些你看起来很吃力,很费劲的,不愿意去读的智慧。

    啃经典就能看出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对于不同个体而言,没有标准化的经典,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经典,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等等,都有着共同的指向,就是背后的方法论和哲学。

    当一本书越读越薄,薄到最后的时候,就剩下哲学和方法论了。之后再去实践,再去品味,又会越来越厚。这个过程,我们要向曾国藩学习“结硬寨,打呆仗”,用静气去涵养大气。

    2、边实战,边总结

    我们时常说,要“知行合一“。

    现实中,知道比较容易,做到却很难。

    很多企业在组织变革中,上到领导人,下到一线员工,变革最难的点就在于行。

    因为“行“要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意味着要打破过去旧的行为模式,我们知道人性是不喜欢改变的,因为改变很痛苦。

    所以,从东方到西方,一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东方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西方的“一万小时定律”,强调的就是要多实践多行动。

    啃经典更多是“学“,获得先人智慧。更重要的是”习“。否则光学不练,光说不做,那是吹水佬。

    正确的姿态是,三分学,七分习,但事实上大部分人更多是九分学、一分习,这样的收获非常有限。

    如何习?

    人各有异,有人选择写作,写作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我们不一定要写书,写读后感、写日记,录音、拍短视频都可以。

    东西不一定要多,也不一定一开始就要求很高质量,但一定要是自己的思考得来的,不能东抄西抄,没有长期的独立思考,很难建立自己对事物深刻的认知。

    只是每个人“习”的方法不同,有的人以教为学,通过好为人师的过程,倒逼自己弄明白;有的人是直接在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感悟。

    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一定注意练习要持之以恒,否则就像打篮球,不练排球、不练传球、不练基本功直接就想和NBA选手过招,那是痴人说梦。

     3、多看看,多思考

    要成为高手,很重要两点就是要修炼自己的视野与格局。

    如果说底层逻辑决定了你的深度,那么视野与格局就决定了你的广度。

    建立全方位的视角

    高手不是专家,不是工具思维,越是以专家自居,自称营销专家、管理专家、金融专家的人,离战略越远。

    因为,它只是在单一方面的认知特别高,但战略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门派、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综合性的,而不是专一性的。

    比如做企业咨询辅导,如果做企业的诊断,我们不可能只关注某个专业板块,譬如组织、营销等,要跳出来关注企业战略、组织、市场、渠道、管理、品牌、财务、生产、研发等等,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

    了解和读透信息资讯

    每天,花一点时间,多看看全国或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社会相关等资讯和常理。

    多关注经济和时事政治,有很多人不喜欢政治,一提到就觉得很官僚、很黑暗如何如何,很多文青、愤青对政治很排斥,政治是构成我们生存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关心政治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战略思维。

    不仅要关注国内政治,也要关注国际政治,比如当下中美的经济政策、饿乌战争带来的极端影响。全球化时代下,孤立不复存在,地缘政治互相紧密关联。

    真正理解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DNA传承、一方水土一方人等等,历史、艺术、宗教、哲学都涵盖在里面。

    懂人性

    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方的不同诉求等。这些人性的诉求,背后都是由其生存结构所决定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的有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读老子、孔子、孙武他们的经典,就是通过历史去认识人性,找到规律。

    多连接

    多跟比你层次高的人混,珍惜你能结交到的高人。有很多人喜欢和平行的人混,大学生和同学混,进入职场了和新人混,到了中层和同事混,一起喝小酒,骂老板。

    看到和自己不同年龄段、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兴趣爱好,就敬而远之,觉得大家不是一个世界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放下成见和心结,尽可能结交比自己层次高的人。因为层次越高,圈子越小,质量越精。

    智慧维度不同,看问题的广度、深度都不同,这种形式的连接是真正帮助我们提升人生维度的途径。

    有时候你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别人无意间一句话后就被点通。

    (作者:周泰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水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be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