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人类区别于鸟兽鱼虫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类会用文字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开创出各自独有的文字体系。虽然字形也好,发音也罢,都各不相同,但都发挥着一个共同的意义:那就是交流。
交流,可以说是文字的宿命,没有交流功能的文字,是浅薄的,是缺乏生命力的,也终将被时代所抛弃,这是文字的进化论。历史上的文字,也许有千万种,但流传到今,也许不到万分之一,其他的语种,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标榜着世界大同的“世界语”,当初创造之初,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无障碍交流,可是真的使用的人,又有几个呢?

作家,是语言的艺术家,是文字的舞者。文字在作家的笔下,变得更加有生命力,也更广为流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年之前的先人们的每一句经典诗句,到现在都还在流传,历久弥新。你难道说,这些伟大作家的文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孤芳自赏?

不尽然,伟大作家们的文字,每一个都精心雕琢,每一句都浑然天成,为的就是能够征服社会的认同,赢得世人的称赞,而这份赞誉也反过来促进了作者本人的更上一层楼。这便是作者与读者双方交流之中的相互正向激励的正反馈飞轮。盛名之下,作家们也会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为世人奉献出更伟大的作品。而一些不符其实的文学作品,哪怕能够兴盛一时,也终将被读者遗弃,被历史淡忘。
文字的交流属性,正是在文学作品上得到了巅峰地体现。为什么几千年前的一些短短的文字,能够流传至今,甚至还将流芳百世?那是因为,那些文字对读者有价值。不论是文字本身的美学价值也好,或者文字所传达的内容价值也好,都是因为它们存在价值,能够确实帮助到读者,以至于读者们越来越多,蜂拥而至,并将这些文字视为“经典”。

你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读者推崇之至,作家之所以伟大,也是读者投票为之。不理会读者的心情,只是满足自己的喜好而写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读者的作品,充其量只能是敝帚自珍,而不是孤芳自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