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优赞
跟着大师学写作

跟着大师学写作

作者: 一笑作春风 | 来源:发表于2024-05-07 07:08 被阅读0次

注: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先略读一遍,再细读。略读是因为时间实在有限,要先确定这本书的价值;细读是因为记性实在太差,如果不把书中有价值的地方记下来,很快就会遗忘。

先前读后感总是抄在笔记本上,但是速度太慢,现在有了手机,用语音记录,确实是很方便。

这本书的七位作家我都很熟悉(除了苏童稍陌生),每个人的作品都读过,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一大原因。

实在很喜欢边读边记边思的过程,借助简书,记录下来。文中部分文字来自书中,属于读书笔记(重点标注)。部分文字属于个人的思考,属于读后感。

01史铁生《宿命的写作》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话似乎有毛病,四十已经不惑,怎么五十又知天命?既然五十方知天命,四十又何谈不惑呢?

——这个问题恰好我也想过,总觉得有点弄反了。借用史铁生的解释,40岁的时候只不过是处事的技巧已经烂熟,识人辨物的目光已经老练,或谦卑或潇洒,或气宇轩昂,或颐指气使,也就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40还没什么成就,那么斯人不可畏也!

但是人到50的时候,终于明了了天命,明了了天命是不可明了的,明了了这一点,便会接纳先前无法接纳的东西。当然还会有惑。

惑就是距离:空间的拓展,时间的迁延,肉身的奔走,心灵的寻觅,写作因此绵绵无绝期。

人是一种很认真又倔犟的动物,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写作的原因吧,因为现实以惑的方式给它输入激素。

一是为了不要僵死在现实里,二是要维护和壮大人的梦想。

02冯骥才《我为什么写作》

时时感到别人的泪,别人的血滴在我的心上,有时我的心承受不了,就挥笔画画,拿如梦的山如烟的树,如歌的溪水抚慰自己。渐渐我觉得自己熟悉的这种画画的方式非常无力,非常有限。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需要的是清醒,并不是迷醉。心里消化不了的东西必须释放出来,才得以安宁。

写作不开端于一部什么处女作,什么成功,甚至一鸣惊人,而开端于自己被幽闭,被困扰,被抑制的内心的出路。有如钻出笼的鸟儿的无限畅快,有如奔现江口的无比酣放。

写作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其实我很笨,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方式,更能倾尽我的心。

——上面一段是冯骥才的文字,他说的真好。写作是心的一种出路,于我而言,亦是如此。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莽撞中寻找着一个出路,我去摄影,凌晨五点钟来看深圳湾的月亮和日出。但是那些如梦如幻的风景,始终抚慰不了我,我像是漂浮在云端,不接地气的活着,躲避生活的活着,终于在对生活的美化中,越来越沉重。

我也找不到其他的更好的方式来倾诉我的心,因为我太笨了,没有什么艺术才华,也缺少生活的情趣,在交友方面又是社恐,唯有在文字里,倾吐又倾吐。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作:照见孤独的自己》,在平台的阅读量很高,也获得了很多的共鸣,正是这段心路的呈现。


《我心中的文学》

我却相信,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祸水一遍遍的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闪闪的福将。当生活把你肆意掠夺一番之后,才会把文学馈赠给你。

当我们拿起笔来,无需自作多情,装腔作势,为赋新词强作愁,内心充实而饱满,要的只是简洁又准确的语言。

文学不允许雷同,无论与别人,还是与自己。作家连一句用过的精彩的格言都不能再在笔下重现,否则就有抄袭自己之嫌。

——这真是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我常常担心自己抄袭,(在我看来,抄袭不仅指的是语言的雷同,亦直向思维的同一)有意控制自己不要抄袭,然而常常会欣赏别人的语言或者思想,忍不住想借用过来那些只言片语。但时间久了,发现借用句子或者是词语,是一种低级的表现,因为所有的写作都离不开情境,那个词那个句,只有在人家的文章语境中才是最恰切的。

有时读了别人的文字,受了点启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种种,又自己写了一篇文章,要反反复复的看,是不是有抄袭痕迹,总是没有完全创造的喜悦。还有些时候,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写过的句子,下篇文章中还在用,自以为是没事的,可这也是一种抄袭啊。

03老舍《关于语言的问题》

我劝大家写东西不要贪多,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最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写东西,要一句是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每写一句,我都想好了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感情,我希望每一句都站得住。

同时一句与一句之间的关系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

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一定改了多少遍。

要老老实实把话说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动。要少用修辞,非到不用不可的时候才用。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

大文豪王勃写过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传,他在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还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

后来有一个人经过,对他说:“你这两句不算太好,要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据说从此就不闹鬼了,这是把鬼说服了。文章里的虚字,只要能去的,尽量把它去掉。

还要考虑文章的声音,让人念着听着很舒服。

一定要深入浅出。用最浅显的话,说出很深的道理。

——实在是很喜欢老舍先生的文风,所以把他1955年写的文字也摘抄了这么多。任时光如何改变,有生命力的文字总是遵循常识的。

准确,是写作的第一要务。但很多写作者都会走弯路。因为总有一段时期,我们喜欢那繁花细柳,所以在幽深的小径里走来走去,过度地去追求语言的优美,等到走出来,才发现走对路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我在读乔叶的一部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这部小说记述的是老祖母的一生,语言真的是明白如话,可是为什么我看着一次又一次地落泪呢?

04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初学作文,一片空虚,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文思苦涩,难以为继,搜肠刮肚,敷衍成篇,索然寡味。

胡适之先生告诉我们,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心中不免暗忖:本来无话可说,要我说些什么?

度过枯燥的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对于什么都有意见,触类旁通,波澜壮阔,一事未竟,枝节横生。旁征博引,轻重倒置。洋洋洒洒,拉拉杂杂。“下笔不能休”也!

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3个阶段的征象。 敝帚究竟不知珍视。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字词,都要大刀阔斧加以削删。消除枝蔓之后,才能显得整洁而又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洁而有力量。“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梁实秋的文字是有魔力的。每次读起来便觉得受益颇多,又形象又生动,又有趣又幽默。大概这就是大家之风吧。比照一下他说的这三重境界,我大概还在第一重和第二重之间。虽然有时颇有触类旁通之感,但总是抓不住重心,处处都想说,枝枝蔓蔓很多。有时,又好像不知道说些什么。

而这三种境界,让我想起了我打的羽毛球。初学者,总是想杀球,想纵横球场,但打着打着,就会发现收是比放更重要的技术,学会收力,学会卸力,恰到好处的用力,比盲目的高远更重要。

陶渊明的创作就是第3种境界,“豪华落尽现真纯”,那种朴素简洁归真,比任何华丽的文字都动人。

相关文章

  • 跟着大师学写作

    什么是故事? “猫坐在垫子上”不是故事,“猫坐在狗的垫子上”才是一个故事。(约翰·勒卡雷) 怎样写好开头? 故事应...

  • 跟着大师学写作

    上篇文章一出,便有不少家长问我:老师,我孩子这学期有没有进步? 家长这么问我非常理解。 投入时间和金钱,自然期待有...

  • 跟着大师学写作

    你还以为作文这东西,拼得是天赋吗?小时候,常常听长辈说:“作文写得好,有文采,那都是天生的,不像英语单词,都是死记...

  • 跟着大师学写作0001

    这段时间,各种忙,各种心神不定,整天胡思乱想,做什么事都魂不守舍,烦躁不安,老婆也说我这段时间很是心浮气躁,爱发脾...

  • 跟着文学大师学写作

    《文章做法》夏丏尊 刘薰宇 著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关于夏眠尊先生写的关于如何写作的文章,俗话说“文无定法”但是写作还...

  • 跟着大师学写作(颜色)

    萌宝 一件黄绿相间的小夹袄,绿的清一色的淡绿,占据了大半个身子;黄的鹅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黑,是左右两边的长袖,连...

  • 跟着民国大师学写作

    最近,似乎“学写作”成了一股热潮,各种写作书籍、写作班级在我的视线里满天飞。为了心底的那一丝学习欲望,我也赶了一趟...

  • 来,跟着大师们学写作

    我常常自诩自己是喜欢读书喜欢写作的人,因此,出了什么新书,有哪些新锐作家都比较关注,也会选一些他们的作品来读,读到...

  • 跟着大师学写作|读书《怎样写作》

    推荐指数:★★★★★ 写作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不止印成铅字的小说散文,日常生活工作中记的日记、写的报告、演讲稿,乃至...

  • 跟着大师学写作--学习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来写作。 理解并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地描写景物。 过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大师学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yn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