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由于所在的城市设备不完善,未能看成120帧的《双子杀手》,因此以下内容都是在观看非120帧版之后产生的感想,不代表对影片最终效果的全面评价,特此说明。
李安导演近年来仿佛是拿着技术在找剧本,先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做了一场实验,但并没有取得巨大反响,于是打一枪换个地方,这次带来了一部动作类型片。
如无意外,他还会继续在技术之路上探索,直至找到一个与技术完美契合的题材为止。下一部电影《马尼拉之战》也已经安排上了。
少年威尔·史密斯如此“为技术而拍”算不算是本末倒置,目前尚难断言,因为虽然高帧拍摄还没有普及,但也还没有出现一项能让它陷入绝境的技术,而只有不断尝试和发掘,才有可能拓展电影的边界。
可以看出,由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成绩不理想,给了李安更大的压力,《双子杀手》将受到更多的来自资方的限制。
据说影片结尾学校那段戏是在片方的影响下修改的。对于一个讲述自己与自己对决的故事来说,这个喜剧套路的结尾把对决的结果往父子情上带,其实有点跑偏了。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选择类型片题材,一方面为资方打了一剂定心丸,另一方面,大概李安本人也跃跃欲试,想知道这是不是高帧技术的出路。
此外,虽然荧幕“返老还童”的技术不是第一次使用,《本杰明巴顿奇事》《西部世界》《美国队长3》都曾使用过(各自实现的方式不同)。
但对李安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既能成为商业卖点,又能寻求技术契合度的选择。
上述提到的“返老还童”的电影,都是基于时间的穿越,表现的是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双子杀手》则是让“老”与“童”同框,形成一种空间穿越的错位感。
与“自己”同框这一设定,是为故事服务的。电影开篇打出了片名“GEMINI MAN”,随后这些字母开始消失,唯独两个“I”留下,对称竖立。
《双子杀手》不像李安过去的电影一样,在表层故事下暗藏着深层故事,而是尽量将内在故事做得浅显,好让观众在将注意力集中于新技术体验的同时,较为轻易地接收到导演的信息。
电影从片名开始就不断地给出提示,这是一个面对自我的故事,在正片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亨利也不断提到,自己害怕照镜子。于是,导演就安排了一个年轻的亨利,强行让他照镜子。
亨利,第一次见到年轻版的自己时,导演特地避免他们面对面,先是让亨利从过瞄准镜看到了远处的“自己”。
天下第一杀手然后又在楼梯场景里,让双方通过镜子看到对方,这些和片名的“I”字对峙一样,处于同一种表达逻辑下,都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猎杀,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拯救。
李安把故事“削了皮”,为的就是减轻观众的“思想负担”,好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高帧度的视觉冲击力上去,避免出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顾此失彼的情况。
正因如此,就目前高帧拍摄技术尚未普及的阶段来说,《双子杀手》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更需要120帧的支撑。想到这里,就更加为看不成120帧而感到遗憾。
非高帧的模糊观感但这只是现阶段的体会。我们无法确定120帧就是电影的为了,但假设未来120帧真的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影标配。
观众不再花费太多的注意力去比较高帧数与低帧数的差别时,也许《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余音会比《双子杀手》更加悠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