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去买罗汉果,正好看到一只猫咪,立马发挥我撩猫的本领,“咪咪~”
他很欢快地转过身来,绕着我的腿,求抚摸,我一看,这只猫咪的一只前腿折了,蜷缩着,我心想,好可怜的猫咪,可是我转念一想,我怎么会觉得可怜呢?
作为一只猫,他虽然流浪,受伤了,但他有能力恢复,哪怕残疾了,他也有他的生存方式,“可怜”,是因为我把自己看得高了,根本忽视了生物本身自有生存能力。
最近在听李松蔚的音频,他提到一个观点:在一个生物圈,虽有猛兽,但是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都有自己与之共存的方式,要看到事实并非我们所见。
他举例子就是小孩子在家里凶,外面怂,还有被小朋友抢玩具,作为父母就会着急,“孩子出现情况”,要做点什么。
实际上,作为父母,实在是看不到孩子自身的能力,孩子的反应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打回去”,但是仔细观察,孩子可能会用他的方式面对,“我和你交换好不好?”“我就等你,直到你不玩我再玩”“那我就不玩了”……
孩子就像小动物一样,会找到适应的方式,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在家庭里,办公室里,社会上,我们都会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感觉舒服和安全的方式。
从这里有三个学习:
尊重孩子本身的能力,保持观察;
打破固定思维,适应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性,而不是单一的;
透过这种方式,可以观察到不同人的存在的方式和状态。
52/365
#安利李松蔚,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听#
简单地写下: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