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对历史,尤其是古代史极感兴趣。我们读了那么多历史书,学了那么多年历史。即知道北宋灭亡于1127年,也知道古罗马帝国“五贤君”。除了弗朗西斯·培根那句“读史使人明智”外,学习历史究竟还有什么用呢?

关于这一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历史并非“自然”,也并非“不可避免”,更多只是一连串“意外”的结果。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摆脱“过去”的束缚,想象是否存在着另外一种命运。学习历史让我们自由。
历史也无法预测未来。但历史可以展现关系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昭示未来的种种可能,甚至引发行动。
《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通过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解构,向我们证明了研究历史的作用。
这两本书关于历史的介绍,开始于“智人为何能够主宰地球”这一问题(或者表述为智人和其他动物究竟有何不同)。
作者认为,智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构建“虚构现实”,这种“想象的秩序”支撑了大范围的组织与合作,从而使得智人君临地球。
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人类可以谈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1.2万年,农业社会中,有神论宗教诞生。又过了几千年,文字和货币的出现,带来了更为强大的“虚构实体”,如:国家、一神论宗教等。
随后,人类历史便朝向融合统一的方向前进。金钱、帝国和宗教都推动了这一进程。黄金逐渐成为全球人类公认的货币。帝国将不同的民族纳入统治,推行并最终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全球性的宗教为人类建立了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公元1500年,历史走到下一个岔路,人类开始了科学革命。科学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力量。帝国和科技的联姻,让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支配了整个世界。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让资本主义大行其道。人类开始迷信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科学同样也重塑了人类的最强大的“虚构现实”——宗教。一神论宗教关于事实的声明终究没能逃脱科学的质疑和审查。人文主义取代基督教等成为了人类整体的、新的共同信仰。人类走向科学与人文主义合作下的“现代文明”。
然而,在21世纪,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为代表的科学力量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人文主义也终将被科学所动摇、甚至颠覆。
在解构人类历史和畅想未来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强调:
历史不是“自然”,也不是不可避免。那些“必然”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可能是:在同一时间,有多方力量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只要某方力量有了极小的改变,结果就会有巨大的不同。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对于历史进程“必然”的原因解释总显得那么“后见之明”。比如,使用古罗马帝国地理、基因或经济因素解释“基督教的兴起”。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想象是否还会有着另外一种命运和可能,让我们更自由。
历史也无法预测未来。作者援引了“二级混沌系统”这一概念,意指系统自身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关于未来的预测必然会影响未来的走向,因此也就永远无法准确预测未来。
但学习历史,能够昭示关系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和未来的种种可能。
《人类简史》一书的最后,作者写道“我们真正应该认真以对的,是下一段历史对人类意识与身份认同的根本改变”。
《未来简史》中,作者依据人文主义的300年历史,写道“追求长生,寻求幸福,人类升级、化身为神”也许会成为人类的新议题。科学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人文主义也可能会被新的“科技宗教”(数据主义)所取代。
《未来简史》的最后,作者又提出了三个关系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大问题,这三个大问题也是《未来简史》一书的基本假设: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