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思的古典文学点评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7:53 被阅读31次

    《古典文学述略》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王季思的一本文章合集,由其子王兆凯选编。书中文章涵盖了王季思先生讨论词的演变和欣赏、文学中的比兴手法、词和曲异同的分析、笔记小说、词人评论等内容。书中单篇文章篇幅都不太长,很多知识是基础性质的,但是点评精要,足见王季思先生的研究深度。

    谈到词的演变过程时,王先生分析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对词的影响,认为词经历了两次风格变化,从初期词的正体——婉约风格,第一次变体为豪放派风格,再一次变体恢复婉约风格。

    词从中晚唐的诗演变而来,中晚唐时武人地位高,文人势弱又不敢抗争,正好借闺阁之怨以抒情怀。宋朝南渡后兴起的豪放派,则适合仁人志士表达收复失地的抱负和义愤。南宋灭亡后,外族当权,词人们恢复婉约风格,寄托亡国的哀思。社会环境对词人创作的影响,都在词的两次变化之中体现出来。

    王先生也说,“六义之中,比、兴最难分”,所以专门做了两篇文章进行分析。他引用《文心雕龙·比兴》篇的说法,“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用起情和附理来区分比、兴手法。

    他认为,一方面,二者在创作程序上先后有不同。诗人先是触物而生发出感情,这是兴,之后再拿别的事物来衬托,这是比。另一方面,兴更重起情,比更重附理。兴在情调上与上下文相符即可,在理上不一定要相关。比为了保证在理上相合,所选做比的事物要经过慎重考虑。

    关于词和曲两种形式的区别,王先生讲的很生动有趣。词总体上还是比较婉约,表达情感的时候比较深沉内敛,有十分情绪表达两三分,其余部分自然在言外,需要读者自己体会。曲就比词更加奔放,表达地特别痛快,有十分情绪,恨不得表达出来十二分。而且,曲中又很多口头语式的衬字,浅显易懂,贴近生活,还可以用大量重复句式表达出强烈的情感,特别爽口。总体感觉就是,词更文艺含蓄,曲更通俗畅快。

    曲里面的衬字,看起来是为了陪衬主句,实际上是让整个句子表达更完整、更明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寻常一样窗前月”一句,入诗、入词都没问题,凑成了曲就变成了“呀,好也么月!总不如俺寻常一样窗前月”,整个句子一下子变得轻松活波,类似民歌的风格,更容易传唱。

    关汉卿的曲子,“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以说是曲中大量重复句式的经典例子。这段曲中,用很多相似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把情感表现的更加突出,特别有力量、有感染力。而且非常通俗,几岁孩童都可以理解地明白无误。

    其实,在《古典文学述略》中,王先生讲解的都是基础文学知识,文章也不长,但是非常耐读。从文章中引用的例子也能看出,王先生的功底非常深厚,用例贴切,论述让人信服。

    2018.08.15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清澈的北风:学习了!
        山千黛:@清澈的北风 不难懂,这系列的书,讲的都很通俗,但是真的能见出作者的学识基础和写作功力。所以特背喜欢这系列书。
        清澈的北风:@山千黛 不难懂吧?
        山千黛:看大家小书系列,瞬间感觉自己变成小学生,只能努力学学这些大家写的内容。

      本文标题:王季思的古典文学点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nw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