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1984

作者: 汉嘉的废纸包 | 来源:发表于2016-04-10 13:09 被阅读1583次

          4月4日,是《1984》的主人公温斯顿开始写日记的那一天,也是巴拿马文件被曝光的那一天。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政治小说《1984》中虚构了一个恐怖的、令人窒息的未来极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老大哥”无时无刻不在的监视,人们对历史、对世界甚至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一无所知,生活在“老大哥”精心编造的谎言之中,变得屈从而无意识。

         《1984》以其对极权主义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1984》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王小波曾说:“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奥威尔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下的这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后来不幸地在中国成为了现实:对“老大哥”的疯狂崇拜、对强大外敌的极端仇视、在青年和孩子中刻意培养的政治狂热、极端匮乏的物质生活、禁欲主义、告密与背叛。甚至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也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幸应验,小说中大洋国前一秒还在对民众进行着对欧亚国的仇恨宣传,后一秒就因为战争对象的改变转而与东亚国结盟,这与当年对美国的秘密外交何等相似!甚至对于历史照片的修改也真实的发生过。(下图是粉碎四人帮前后的毛泽东追悼会照片)

        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在中国变成了预言,它不仅是历史,在今天的现实中“老大哥”的阴影也依然挥之不去。

    战争即和平

         “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这三句话是大洋国执政党“英社”的三句口号,初看起来荒唐可笑,实际上却是古今不知多少统治者所信奉的统治哲学。奥威尔在书中假托“革命的敌人”果尔德施坦因之口详细论证了这三句话的逻辑,其中我觉得最令人震撼的就是这句“战争即和平”。

         在小说中世界上的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互有默契的保持着永不停息的战争状态,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实力平衡以使战局不被打破。“按以前的战争标准来看,现在的战争完全是假的。这好象是两头反当动物,头上的角所顶的角度都不会使对方受伤。但是,尽管战争不是真的,却不是没有意义的。它耗尽了剩余消费品,这就能够保持等级社会所需要的特殊心理气氛……战争现在纯粹成了内政。”“战争是由一国统治集团对自己的老百姓进行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征服别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战争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结构不受破坏。”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统治者将战争的威胁当做是维护自身强权合法性的理由,试图让民众相信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就会面临外敌入侵和国破家亡,只有这样,极权才会变得不那么面目可憎,甚至会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他也必须是个容易轻信、盲目无知的狂热信徒,这种人的主导情绪是恐惧、仇恨、颂赞、欣喜若狂,换句话说,他的精神状态必须要同战争状态相适应。战争是不是真的在打,这无关紧要。”

          为了能够让人们相信准备和进行战争的必要性,必须依赖仇恨宣传。在《1984》中,大洋国极力宣传着欧亚国(或者是东亚国,视战争对象而定)的好战和残暴,除此之外,人们对于这两个国家一无所知,“大洋国的公民不许知道其他两国的哲学信条,但是却受到憎恨的教育,把它们看作是对道德和常识的野蛮践踏。”“如果他有机会接触外国人,他就会发现外国人同他自己一样也是人,他所听到的关于外国人的话大部分都是谎言。他所生活的封闭天地就会打破,他的精神所依的恐惧、仇恨、自以为是就会化为乌有。”

    双重思想

           双重思想是小说中大洋国人民用来使荒诞现实合理化的法宝,“意味着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同时保持并且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1984》中大洋国的民众一边知道政府在修改历史篡改着现实,一边又相信着现实是真实的未被侵犯的;前一秒还在群情激愤的控诉着欧亚国,后一秒就因为战争对象的突然改变相信了大洋国一直在与东亚国发生战争,自己周围反对欧亚国的标语是敌对特务故意贴上去的。

          双重思想看起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双重思想又无处不在。不带任何立场的来看我国社会的各种“双重思想”:一方面认为应该将反腐进行到底,另一方面又认同着适度腐败有益经济;一方面认为无官不贪,另一方面又认为从上到下的体制内反腐是能够成功的;一方面认为曾经在历史上某个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屠杀是不可饶恕的,另一方面又庆幸若不是强力领导人在特殊时刻的特殊手段,近三十年来的稳定发展无从保证;一方面认同着民主是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现阶段中国民智未开不适合民主;一方面知道香港学生是在争取公民自主港人治港,另一方面又相信占中背后有着敌对势力大国操纵。

          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保留这一部分,因为自己也知道上面举出的很多例子很不严密;也知道很多问题是复杂而深刻的,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也知道你们会说这不是“双重思想”,而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看到事情的两面性。但我还是想说,正是因为我们太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所以我们没有了对是非判断的基本原则。因为我们能从矛盾的两种观点同时找到合理性,所以不论我们的政府做了什么,我们都能将其合理化,然后接受它的所作所为。正是因为我们太会“辩证地思考”,我们非常容易向现实妥协,永远也无法去坚持那些高尚的虚无缥缈的目标,我们无法理解在巴黎恐怖袭击之后还支持接受穆斯林难民的法国民众,无法理解宁愿忍受家园毁灭山河破碎去争取自由平等的利比亚人和叙利亚人。

    电幕与老大哥

          在奥威尔的时代,对于未来最疯狂的想象也不过是每个人家中都有一个电视机似的电幕,它不仅能够强迫你收看国家的新闻和宣传,还能监听监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你通过电幕看到老大哥,老大哥也通过电幕看到你。即使最卓越的科幻小说家恐怕也无法在那时想象到互联网,奥威尔也同样不能,但他通过电幕预言了一个国家通过互联网所能做到的一切:控制着民众对于世界的全部所见所闻,将巧克力供应量的减少说成是增加,塑造着老大哥全知全能亲民可敬的形象。

    仁爱部101

          在大洋国,和平部负责战争、富裕部负责饥饿、真理部负责谎言、仁爱部负责镇压。对于主人公温斯顿来说,“真正教人害怕的部是仁爱部”,仁爱部的职责是监视民众、逮捕民众并对其施以酷刑以达到使其热爱党的目的。在仁爱部101室中,温斯顿在接受酷刑之后背叛了他本想坚持的最后一样东西——对茱莉亚的爱情,这间屋子也成为了最可怕事物的代名词。在对温斯顿的审讯中,奥勃良说“你首先要明白,在这个地方,不存在烈士殉难问题。”“有一点是明白的,绝不能制造殉难烈士。他们在公审受害者之前,有意打垮他们的人格尊严……把他们折磨得成为匍匐求饶的可怜虫,什么罪名都愿意招认,辱骂自己,攻击别人来掩蔽自已。”“在这里招供的都是真的。我们想办法做到这些供词是真的。”这些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广泛使用过的手段从未离我们远去。

    “这是为了你!”

          大洋国的国歌是“大洋国,这是为了你”,而大洋国的极权统治又何尝不是为了它的民众呢?不断减少的生活物资供应是为了保障和欧亚国(或者东亚国)战争的胜利,不然就会国家会毁灭,人民会受到残暴的敌国士兵的屠杀;对外围党员的监视是为了防止他们陷入“无产阶级”一般的堕落;鼓励民众的相互告发是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和腐化;发明了“新话”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语言表达的复杂性,这是为了让人们失去犯思想罪的可能性。只要社会还能保持稳定,只要人们每月还有巧克力、杜松子酒和香烟的供应,这个国家就有存在的合法性,它一切的极权统治都有了合理的借口。聪明的统治者总能够将极权统治和自己的政绩捆绑在一起,就好像是如果没有这些极权手段,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经济发展就将陷入停滞。于是民众就会出于对无政府状态的恐惧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贪恋而容忍各种各样的暴政。

          但是正如奥勃良所说:“党要当权完全是为了它自己。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并没有兴趣。”“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我爱老大哥!”

          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在经过酷刑和洗脑之后变成了一个“思想纯洁”的新人,他在被枪决的一瞬间从心底里想到“他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

          在审讯时,奥勃良对温斯顿说过:“你是个老大难问题。不过不要放弃希望。迟早一切总会治愈的。”在一个人人麻木不仁、没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社会、甚至没人愿意改变社会的环境中,在一个所有人的唯一娱乐活动就是观看对敌国战俘的处决的社会中,在一个兄弟会和其他政治秘闻只被当做谈资的社会中,温斯顿这样的人必然成为异端,显得天真可笑,就像是疯人院中的唯一一个正常人一样,最终将被“治愈”,最终将发自心底地说:“我爱老大哥”。

    写在后面的话

          在校对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删掉所有不必要的敏感内容,希望能够变成一篇讽喻的文章而不是猎奇的故事会。我觉得乔治奥威尔最伟大、最令人敬佩的一点就是他的冷静客观和没有偏见,奥威尔支持英国工党、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在西班牙内战中作为国际志愿者参加了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并在战斗中受伤,从《1984》中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分析来看,他也完全认可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个偏向左翼的作家写出了《动物庄园》和《1984》,他的作品不是为了攻击社会主义,而是超越了意识形态,向全人类发出了对极权主义的警示,也正是这样,他的作品才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意义。正是因为这样,在美国棱镜门曝光之后《1984》重新登上了图书畅销榜的首位;也正是因为这样,《1984》才能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让人回味无穷、常读常新。有人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所言极是!

          我永远也忘记不了高三时第一次读到《1984》的情形,那时我在从未听说过这本书的情况下在一间自习教室读到了一本无主的《1984》,温斯顿经历的压抑、恐惧和绝望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然而震撼归震撼,我也像是王小波一样认为这一切“之于我们是历史”。那是2012年年初,十八大召开的前夕,那个时候报纸上连篇累牍回忆着胡耀邦;前一年的温州动车事故中一大批媒体人挺身而出无视禁令问责政府;正值人大代表改选之际,“独立候选人”这个名词不断被各地报纸所提及。在那个时候,看起来中国的未来将不可逆转的走向自由与开放。今天,在这个提出了“互联网主权”的时代,在这个“不得妄议中央”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持续低迷的时代,在这个“禁评”的时代,重读《1984》,恐怕能有更多的感慨和收获。

          我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漏洞百出的蹩脚文章呢?我也知道可能不会有人应和,更从不敢想有人会从这篇浅陋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只是想分享近来的一些想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对于政府的所作所为向来都是逆来顺受的,即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也是一副完全不在乎的态度,最多调侃几句,抱怨几句,然后就置之脑后了。我一直幻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普通民众也能通过某种方式展示我们的勇气和力量。如果一个政府的权贵刚刚被曝出利用避税天堂偷税漏税,几天后就转身决定对普通民众的海外消费课以重税,我希望能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在乎!”或者至少当你打算对这篇文章点下举报之时,能够明白有人在乎。

          我也明白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平等依然敌不过柴米油盐,对理想的追求脱离不了现实的沉重。那就以《1984》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从这个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并不孤独生活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198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vb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