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作者: 北归燕 | 来源:发表于2018-01-18 12:46 被阅读11次

路过菜场,总能听到商贩们的叫卖声。

“太湖菜,三块钱两斤,一烧就糯,很糯,非常糯哦”“冬笋,收摊价,便宜啦”

菜主喊得卖力,只是沙哑声中少了几分韵味,少了些许节奏感。记得儿时货郎们的叫卖声是这样的“磨剪子嘞...锵菜刀...”,或是这样的“赊小鸡来...嗨...”,又或者是“换针换线了...”,亦或是“收酒瓶子、废纸箱、废书本嘞...”。叫卖声,清脆响亮,彷佛经过专业培训,声音不但穿透力强,喊得也是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有腔有调,连孩子们听了都忍不住模仿两句。

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养家禽。每年初春,万物复苏之际,商贩便拉着小鸡仔走街串巷的吆喝:“赊小鸡来...嗨...”,不一会儿,孩子们蜂拥而至,妇女们则拿出事先备好的纸箱、木箱类的简易工具,朝着吆喝声走来。你家三十只,我家二十只的小心翼翼地挑选着中意的幼鸡,商贩只需在小本子上记上领取人的户名、领取只数即可,待到深秋或立冬时节再挨家挨户的收取粮食或先金,无需担心“老赖”,即便商贩记错了,户主也会自觉纠正,这也是当时的好风气了。有时,村里也会有货郎光顾,卖货郎一边敲着拨浪鼓,一边喊:“换针换线来...”,顷刻之间,无论老幼都将平时积攒的废旧物品像衣物、铁锅、纸箱等拎出来去换些小物件,偶尔还能换到孩子们爱吃的糖豆、唐僧肉,这可是最开心的了。货郎将收取的旧物,转手卖到废品站赚取差价。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民间传统技艺却在减少,像磨剪子、纺棉花,千层底鞋,以前坏掉的物件修修补补继续用,现在换成新的更方便了。养家禽的少了,攒旧物的少了,幽默诙谐的叫卖声也少了,即便有也多用现代化音响设备替代。“吆喝”声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十年前,在初来上海的绿皮火车上,售货员那洋洋盈耳的叫卖声,再次勾起我记忆中的声音。只听“瓶酒饮料矿泉水来,花生瓜子八宝粥哦,不下车的里边走啦,谁的包自个儿看好,测下身让车过去嘞”。真是,人未到,声先至。令人不由惊叹狭窄且拥堵的通道,人家不仅能让小车轻松穿过,连自个儿的叫卖声都喊的抓人耳朵,叫人嫣然一笑。

记得清初散文《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令宾客大宴于万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哗然者”。一句“满坐寂然”点出口技人技艺超群,实则抑扬顿挫的吆喝声犹如口技人的表演都为引人注意,都是自我营销,都有其门道和技巧,而今这种传统的叫卖声已是越来越少。

随着新营销方式的日新月异,清脆悦耳的“吆喝”声,成了记忆中的声音。

相关文章

  • 吆喝吆喝

    书房里看书的间隙,楼下传来回收旧手机、旧电视、旧洗衣机……的吆喝声,听着像录制好的声音,这个时代想听原声还真是久违...

  • 吆喝

    已经很久没再听到过气息绵长的吆喝声。 我幼年住在史灌河水横跨的桥沟集——后来并入了丰港乡。我的家在...

  • 吆喝

    路过外婆家酒店,门前一遍遍播着:外婆想你了,快来吃饭啊。好象这几句的吆喝声,是个软糯稚嫩异常好听的童声。我和同事一...

  • 吆喝

    "在搞什么,过来打红桃五",总是在落雨天,邻居童伴大声吆喝着。"毛时间,要做事",对着邻居家的方向,看也没看大声应...

  • 吆喝

    “买黄粑嘞!” 这是年后少有的晴日。空阔而遥远的蓝色平整无痕地铺在人群、高楼、绿植的顶上,所有生灵都在轻缓地吸取阳...

  • 吆喝

    路过菜场,总能听到商贩们的叫卖声。 菜主喊得卖力,只是沙哑声中少了几分韵味,少了些许节奏感。记得儿时货郎们的叫卖声...

  • 吆喝

    周末清晨早早起了床,拉起窗帘后一缕刺眼的柔光直射进屋里,米卢眨了眨眼睛。 过了一会儿,米卢清醒了。打开窗户,一丝清...

  • 吆喝

    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散文,叫做《吆喝》。说的是作者童年时期家乡一些走街串巷的小贩为了招揽顾客,而编出来的类似今天“广...

  • 吆喝

    “豆腐老子,卖豆腐老子哟!”一位中年妇女披着毛巾在大街上挑着一块扁担吆喝道,还有一些人会带些说唱技法: “来一来,...

  • 吆喝

    上学路上有很多卖东西的,我每天被他们的吆喝声吸引。让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几种粥:南瓜粥,燕麦牛奶粥,葡萄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吆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zi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