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写津梁
梁衡关于山水散文的两点意见(2)

梁衡关于山水散文的两点意见(2)

作者: 鹊惊枝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06:48 被阅读12次

    再说其二。

    虽然山水的美是自然地存在着,但是搬到纸上,却是人去写它,人去读它。朱自清先生说:“文学以文字为媒介,文字表示意义,意义构成想象;想象里有人物、花鸟、草虫及其它,也有山水——有实物,也有境界。”(《论逼真与如画》)

    我们现在的一些游记则是有实物而无想象,有风景而无意境。写山,则石、树、路一一交代;写庙,则砖、瓦、水一点不漏。不提其要,不索其隐,人们读来,好像跟着一个机器人的向导游玩,呆板而冰冷,游完之后除了腿脚受累,再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

    高明的山水文字妙在把平常的景物写活,其意不在绘形,而在传神。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水是这个样子:

    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到阴天或者下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

    徐志摩写桥,是这样的: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掬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早,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对于自然存在的、美好的山水风物,我们必须细细地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再掺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这个“媒介”,献给读者。这时的山水应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就是说要努力把自然美变成精神美、理想美。

    鲁迅先生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我们笔底流出来的文字应有“奶”味,而决不能再有“草”味。一个未名的小荷塘,经朱自清先生一润色,那花是袅娜的,是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又“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那月光是流水,是薄薄的青雾,是笼着轻纱的梦。这是你看到的景物吗?是,又不是。这里作者靠着自己浑厚的知识基础和修养功底,掺入了丰富的想象,进行了艺术的加工。自然美已经提炼升华成一种精神的美,理想的美。你不必去荷塘,已能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你就是到了荷塘而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也未必能享受到这种美。这就是为什么苏东坡游的假赤壁,却写出了一篇好文章,岳阳楼早不复存,《岳阳楼记》却传唱不绝。就是为什么小石潭、醉翁亭、黄冈竹楼虽早已没入历史的烟尘,可是,有关它们的文章却成了文学史上的明珠。它们早已跳出客观具体的一山一水,而以理想美的形象永存在人们的心里。

    大胆地甩掉那些左的创作框子,去挖掘自然的美;努力超出自然主义,去创造理想的美,精神的美。这样,我们的山水文字就会获得新的更旺盛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梁衡关于山水散文的两点意见(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bdzqtx.html